大河藏书洞珍藏的典籍终于影印完毕了,在影印的同时,专家以及工作人员也做了详细的记录。虽然石窟干燥,长期封闭,箧和函里的古籍保存完好,但毕竟岁月久远,那些字迹见不得风,那些麻纸更见不得风,哪怕是呼吸吹动的气流。影印工作者和记录者心翼翼,像呵护玻璃娃娃一般,每一卷每一函都是一个憔悴的婴儿。那些成卷的古籍,轻轻一碰就容易散开来,那些绳索已经腐烂了,于是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轻轻的移动,展开来,完成影印和记录。那些书函也已经脆弱的不堪移动,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打开书函,轻轻地翻动古籍,屏息影印,屏息记录,怀着崇敬的心与千年古籍对话,感受千年古籍的魅力。文化古籍影印和记录人员轮班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初战告捷,带着影印件和详细的记录,告别了藏书洞。为了保护古籍,为了保护发现的大河藏书洞,文物专家决定封闭大河藏书洞,让大河藏书洞继续与外界隔绝。
修旧如旧的杨家大院热闹非凡,古籍专家云集杨家大院,古老的窑洞沸腾了。大量的古籍,特别是已经失传的古籍,大河石窟发现了,专家们来不及考证辨别其真伪,更来不及评估其价值,争论的焦点落在了这些古籍来自何方?什么时候藏进了大河石窟?什么人把这些古籍藏进了大河石窟?
各路专家神仙齐聚大河山庄杨家大院,热情高涨研究大河藏书洞典籍影印件和详细记录,几个为什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成为重点讨论的对象,一时各抒己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影印件和记录证明,大河藏书洞最晚的典籍止于北宋,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还有大量北宋文人欧阳修、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晏殊晏几道父子、王安石、曾巩等文饶诗词文赋,包括宋徽宗的瘦金体墨宝。北宋之后包括南宋的只言片语不曾发现,于是专家们推断大河藏书洞于北宋末年封洞。北宋末年为什么要把如此多的典籍藏到大河石窟呢?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剧烈碰撞,民族矛盾陡然升级,社会动荡,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满腹经纶的士人不得不迁徙避难,那么谁会把这些典籍藏到毗邻北国的大河石窟呢?
北宋末期,偏僻蔽塞的塞上大河畔是一个荒凉之地,百年来这里是宋辽战场,东西一线大河交汇之地,是着名的三关之地,流传千古的杨家将曾经在这里镇守,隔河相望的雁门关、偏头关一直到大河古城,沉沉一线横跨大河,一直到麟州、洪州,都是宋辽时期刀光剑影的边关要塞。大河石窟就位于边关要塞,苍山茫茫,大河滔滔,悬崖峭壁,纵横林立,峡谷堑,世外之地。世事沧桑,大河北边的辽国被金国灭了,金国重兵屯集东北,横贯大河的三关防卫西移,主要抵抗崛起于塞上江南的西夏国。西夏国的铁蹄向大河边延伸,大宋军队沿着纵横南北的大河西岸拼死抵御,那是自从西夏李氏反叛以来设立的防线,沿着大河西边,从西京一直到塞上洪州,西夏铁骑终没有越雷池一步,大河西边有大宋雄兵守卫,大河西边成为大宋重要的边关。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了辽国,铁骑雄风炙热,不满足于肥沃的大东北黑土地,不满足于辽国的大草原,屯集于东北的铁骑便长驱南下,兵分两路直捣大宋国都汴京。一路大军风驰电骋,汴京在战火与铁骑中沦陷,徽钦二帝被俘。一路大军出塞上古都下雁门关横扫并州围困太原府,太原府有文字记载以来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刘汉王朝曾在这里称帝,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兵燹烽火,大宋朝风雨飘摇奄奄一息,大宋朝的子民成了惊弓之鸟纷纷南逃,金国的铁骑一路追击,饮马大江。
那一段“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历史不需要历史学家讲述,具有历史常识的人们都了然于心,专家做了大胆假设,就是那样的战乱年代,成就了大河藏书洞。
专家形成一致意见,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破大宋都城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太原府和西京相继失守,为了保护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大量典籍藏在了大河石窟,神不知鬼不觉封闭石窟,成就了今的大河藏书洞。
那么,这些千年典籍是从哪里来的?
“来自太原府!”一位眉毛胡子花白的专家道。这位专家来自并州,一直在太原府研究典籍文物,是晋祠研究专家。晋祠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可上溯到西周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成王的胞弟,想当年那里已经是一块非常文明富裕繁荣的风水宝地,太原府由此发展开来,成为“控带山河,踞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大宋联合金国灭了辽国,事前商议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联合灭辽之时,北宋军队毫无战斗力,金国的虎狼之师不屑一顾,北宋攻打燕京也就是辽国的南京失利,还是金国铁骑攻下了燕京。大宋为撩到燕云十六州,掩耳盗铃美其名曰建立不世之功,送给了金国大量岁币,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事实上燕云十六州已经被金国洗劫一空。随即金太祖死,盟约成为一纸空文,金国铁骑蠢蠢欲动,终于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挥师南下,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完颜宗望出qhd攻燕京,在军事要地古北口大败宋军,一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地,过了大河直扑都城汴京。西路军完颜宗翰西出塞上古都,过雁门关,攻朔州代州,围攻太原府。围攻太原府的西路军完颜宗翰并不顺利,久攻不克,贻误军机,眼见得东西两路军会攻汴京已成泡影,东路军的完颜宗望已与大宋讲和,苟延残喘的大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太原府保卫战取得胜利,却落得个割地的下场,无可奈何,城池割让了,城里的文化典籍万万不能丢。典籍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脉,赋予一个民族的精神,于是众志成城保护太原府的典籍。如何保护呢?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兵燹肆虐,哪里才是安全之地。南边岌岌可危,金国的铁蹄四处横行,典籍南运很有可能落入金人手里。危险之地也是安全之地,找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藏起来!于是在吕梁山太行山寻找藏匿之地,皆不是理想之地。滔滔大河,护佑中华大地,于是想到了大河,沿着滔滔大河寻找,于是找到了大河石窟,秘密地那些价值连城的典籍藏进了石窟,封存起来。大河石窟是造地设的一个宝洞,地处塞上,雨水相对少,而且悬在绝壁之上,石窟干燥,典籍得到很好的保护。”眉毛胡子花白的河东典籍研究专家具有权威性,大河石窟典籍的由来做了推断,前因后果讲的有理有据,好些专家频频点头。
“选择塞上石窟珍藏典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北国干燥少雨,而且是一个干燥的青石石窟,这样的石窟只有北方才樱南方多雨潮湿,不利于典籍珍藏,这是选择典籍北上封藏的主要原因,而且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封藏是成功的。从封存的典籍看,封藏于北宋末年是有依据的,无可辩驳,但是典籍来于何处有待商榷。”一位年富力强的年轻专家缓缓道。年轻专家来自于西京,西京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秦汉古都,隋唐盛世,照耀千古。
“大河藏书洞丰富的典籍,很可能来自西京,那么多典籍,只有西京才能载得动,西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浑厚的历史典籍——”
“来自西京的可能性不大,当时的西京多年来受到西夏的危险,成了边塞之地,多年来的战乱,早已不见盛世皇都的影子,哪里还藏有什么大量典籍。”眉毛胡须花白的专家打断了年轻专家的发言,批驳典籍西京来源论。
年轻专家望着老专家花白的眉毛,缓缓道:“虽然西京遭受多年战乱,不见当年的盛世皇都,虽然遭受西夏铁骑的危险,沦为边关之地,但西京依然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典籍首屈一指。事实上,当时北宋最强的军事力量在抗击西夏的前线,也就是以西京为大本营的抗击西夏的军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克汴京,而抗击西夏的河西兵团决定反攻,于是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富平之战,张浚大帅全面横刀立马抗击金兵,决一死战。可惜富平一战失败了,张大帅不得不南撤。张大帅非常清楚,南撤之后河西以及西京将落入敌手,光辉灿烂的典籍不能毁于兵燹,看着那么多典籍,怎么办?最后决定封藏,于是四处寻找封藏典籍之地,最后选定了大河石窟,把汗牛充栋的典籍秘密运来,藏进了大河石窟,封存于此。事实上,富平之战失败后,大军并没有成为惊弓之鸟,惶惶然南撤,河西一线宝塔山、塞上古城等重镇依然驻守大量精兵强将,西京以及河西各重镇收藏的典籍完全可以秘密地北运,谁能想到会把那些价值连城的文化典籍向北运输,悄无声息地藏在偏僻的大河边的悬崖峭壁上的石洞里呢,神不知鬼不觉封了石窟,把那些典籍保存下来。”
虽然,白眉专家捻着花白胡须不住摇头,但大多数专家频频点头,不论典籍太原来源论还是西京来源论,都是推测,显然那么多珍贵的典籍来自哪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典籍的价值。
喜欢风雨百年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风雨百年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