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甘茂,是下蔡人(今颍上甘罗乡) 。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文王的机会。秦惠文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息壤誓言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对甘茂:“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深信不疑,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像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
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个寄居簇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秦武王:“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首六万,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秦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后来秦武王跟孟贲斗力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的弟弟即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女子。楚怀王由于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于是就带兵围攻韩国雍氏。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告急求援。秦昭襄王刚刚即位,宣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托付甘茂,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襄王进言:“公仲侈正是因为渴望得到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眼下雍氏被围攻,秦军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侈将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来朝见了。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昭襄王:“好。”于是就让军队下肴山去救韩国。楚国军队随即撤离。
权力之争秦昭襄王让向寿去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皮氏。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与秦昭襄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以被秦昭襄王任用。向寿先到了楚国,楚怀王听秦昭襄王十分敬重向寿,便优厚地礼遇向寿。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据此攻打韩国。韩相公仲侈派苏代对向寿:“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下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联合,无非是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韩国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徒隶去顽强抗拒秦国。希望您深思熟虑。”向寿:“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您替我把这个意思向公仲侈申明,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是可以合作的。”苏代回答:“我愿意向您进一言。人们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奭;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
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对秦国大事作出决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孙奭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可是您却偏护楚国,这是与公孙奭、甘茂走的同一条路。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人们都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与韩国友善而防备楚国,这样就没有忧患了。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奭,听从他的处理意见,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韩国,是您的仇担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向寿:“是这样,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苏代回答:“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现在您一味想着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苏代回答:“您为什么不借重秦国的声威,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托之地,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这是您的政令在楚国得到推行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就会交相巴结秦国。秦楚两国争强,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使韩逐渐向您靠拢,这大大有利于秦国。”向寿听了后,掂量着利弊,一时下不了决心,便顺口出:“怎么办好呢?”苏代立即答道:“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借着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奭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现在您夺取了宜阳作为功劳,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诛罚齐国、魏国的罪过,由于这样做了,公孙奭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他们在秦国的权势也就会进一步削弱。” 甘茂终于向秦昭襄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秦昭襄王面前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
弃秦奔齐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恰巧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大权在握。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秦昭王:“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肴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展,他都了如指掌。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算有利呀。”秦昭襄王:“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苏代:“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秦王:“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苏代对齐湣王:“那个甘茂,可是个贤人。现在秦国已经赐给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由于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邀请不去秦国。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齐王:“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赶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来同齐国争着招揽甘茂。
去世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密得很。秦昭王听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怀王:“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怀王向范蜎询问:“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怀王:“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那个史举,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却很恭顺。
因此,就秦惠文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话再回来,您若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那就不如安置向寿这样的人更为合适。向寿对于秦王来,是亲戚关系,少年时与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于是楚怀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
历史评价
苏代:”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肴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范蜎:“夫史举,下蔡之监门也,大不为事君,不为家室,以苟贱不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
司马迁:“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下尤趋谋诈哉。”“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司马贞:“甘茂并相,初佐魏章。始推向寿,乃攻宜阳。”
人物影响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亡,秦国政局大变,本来得势的甘茂遭到樗里疾的排挤,于次年在率军攻魏皮氏时出逃。甘茂作为张仪之后秦国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出逃在列国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而且由于秦昭襄王初年政权不稳,秦在对外较量中暂时采取守势,列国遂产生了利用甘茂干涉秦内政的意图,其中又以楚国意图最强。《楚策一》、《楚策二》分别记录了楚怀王欲相甘茂于秦、魏的行动。
甘罗(生卒年不详),子姓,甘氏,名罗,下蔡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
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后来事迹,史籍无载。
张赴燕
甘罗生卒年月无考,战国末期下蔡人。是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甘茂去世时,甘罗年仅十二岁,事奉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 ,担任少庶子之职。当时,掌握朝政的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于是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蔡泽经过三年努力,使得燕国国君燕王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吕不韦准备派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我曾经替秦昭襄王攻打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扬言‘谁要逮住张唐,就赏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前往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吕不韦听后很不高兴,但没有什么办法勉强让张唐前往,于是令张唐退下。甘罗:“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吕不韦:“我让刚成君蔡泽事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我有办法让他去。”吕不韦厉声斥道:“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古时项橐七岁就作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十二岁,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便呵斥于我呢!” 于是吕不韦同意让甘罗劝张唐。甘罗前往拜见张唐:“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回答:“白起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则胜,攻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不及白起吗?”张唐回答:“是的。”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更大?”张唐:“范雎不如吕不韦的权力大。”甘罗:“您确认范雎不如吕不韦的权力大吗?”张唐回答:“是的。”甘罗接着:“当年范雎想攻打赵国,可白起阻拦他,结果范雎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白起。现在吕不韦亲自请您前往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将身死何地啊!”张唐听后便:“那我就因您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
出使赵国
张唐的行期确定下来后,甘罗便对吕不韦:“请君侯替我准备五辆马车,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吕不韦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名叫甘罗,年纪很轻,是名门之后,所以诸侯都知道他。最近张唐打算推病不去燕国,甘罗服他,使他答应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为张唐清除障碍,请大王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于是派他前往赵国。
甘罗十二为丞相
赵国国君赵悼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问赵悼襄王:“大王听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的事吗?”赵悼襄王回答:“有所耳闻。”甘罗接着问:“您听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悼襄王回答:“也有所耳闻。”甘罗分析:“燕太子丹到秦国来,明燕国不敢背叛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明秦国不会欺辱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来扩大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的燕国。”赵悼襄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丹,赵国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邑(一作三十六座城邑),让秦国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甘罗回到秦国后,秦始皇封赏甘罗担任上卿(相当于丞相)之职,并将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甘罗。 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主要成就
甘罗虽然年纪,但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由此受到秦始皇的封官赏地,并让自己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谋士。
出生年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燕召公世家》、《赵世家》、《樗里子甘茂列传》的记载综合分析可知:燕王喜九年,秦王政即位。次年赵悼襄王即位。燕王喜十二年,燕太子丹质于秦,甘罗使赵,秦归燕太子,赵攻燕。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二十八年,秦灭赵,荆轲刺秦王。次年,秦攻燕,拔蓟都,燕王喜杀太子丹。根据甘罗出使赵国是在吕不韦为相时的时间来看,不能晚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其次,甘罗出使赵国时赵王是赵悼襄王,他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4―公元前236年,即秦王政三年至九年。而他一共三次攻打燕国,即:1赵悼襄王元年(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派将领李牧率军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武遂和方城。2赵悼襄王三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当时燕国国君燕王喜见赵国的军队多次遭到秦军的围困,而廉颇离开赵国,便趁赵国衰败之机派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暖指挥军队抵抗燕军,庞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并俘获燕军二万人。3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狸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国将领王翦、桓齮、杨端和趁机率军进攻赵国,夺取邺地的九座城邑。同年赵悼襄王去世,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或赵幽缪王。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於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於秦。又曰是年甘罗使赵,秦归燕太子,赵攻燕。而秦王政三年,即赵悼襄王元年,此年赵国恰好攻打燕国。综上可知,甘罗使赵是在秦王政三年,即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这年他十二岁。而秦始皇(此时还只是秦王政)十三岁即位,此时十五岁。所以可以依此推出甘罗比始皇仅仅晚出生三年,即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历史评价
吕不韦:“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司马迁《史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
甘罗墓
甘罗墓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25公里(今杨湖区甘罗乡)颍河北岸,是“颍上八景”之一。明万历年间,颍上知县何豸为其墓立碑。后因河水冲击,墓塌于河内,河岸倾圮,遗址已没。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安徽巡抚陈彝于墓后(北方)约70米处,堆土为坟,并立碑于其前,题字“秦上卿甘罗碑”。民国十一年(1922年),颍上县知事黄佩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颍上县长张鼎家曾先后为其立碑。
喜欢幻梦文明游戏请大家收藏:(m.trxsw.com)幻梦文明游戏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