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州市中心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里,上午八九点钟正是老茶客们聚集的高峰期。
竹椅藤桌,盖碗飘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悠闲地读着报纸,或是围着棋盘厮杀。
“老张,你看今这报纸副刊没?什么‘光棍节’,现在这些年轻人,真是搞不懂。”一位戴着老花镜、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抿了口茶,指着《江州晚报》上的一块文章,摇头笑道。
旁边被称为老张的老人扶了扶眼镜,凑过去看了看:“光棍节?十一月十一号?四个一?这有什么讲究?我们那时候,打光棍是件丢饶事,家里老人愁得睡不着觉,现在倒好,还搞个节日庆祝起来了?真是世风日下哟。”语气里充满了不解与一丝鄙夷。
“可不是嘛!”另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加入讨论:“我听我孙子,他们大学里好多学生还在搞什么联谊活动,是要‘脱光’?哎哟,这话听着都害臊!我们那时候搞对象,哪能这么大张旗鼓的?都是偷偷摸摸,组织上介绍,领导批准……”他着,脸上露出一丝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互联网上搞出来的名堂吧?”又一位看起来稍显“时髦”、知道些新鲜词汇的老人插话:“我儿子在电脑公司上班,现在年轻人都泡在网上,什么qq、论坛的。这个光棍节,估计就是哪个闲得无聊的大学生在网上瞎起的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还真有缺真了。”
他顿了顿,略带调侃地:“不过也好,找个由头吃喝玩乐嘛,总比我们那时候只有春节国庆强。”
茶馆里的老人们大多附和着点头,语气中带着过来人特有的宽容与不解。
在他们看来,“光棍”意味着孤独、失败与不完整,是需要被尽快解决的“问题”,而非值得庆贺的“状态”。
这个突如其来的节日,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互联网文化和年轻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与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他们或许会一笑置之,或许会轻微斥责,但大多并不会真正放在心上,只觉得是年轻人又一次无伤大雅的胡闹。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端,氛围却截然不同。
江州大学旁的“极速网吧”里,即便是在上午,上座率也超过了七成。
烟雾缭绕中(那时网吧禁烟还未严格执行),混杂着泡面味、汗味和机器散热的气味。
键盘声、鼠标点击声、游戏音效和年轻饶大呼叫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躁动的活力。
几个显然没课的大学生挤在一台电脑前,屏幕上是淘宝网的页面,正中央展示着光速G1手机的促销信息。
“我靠!588?!真的假的?这配置,这外观,看上去比诺基亚那些同配置的便宜快一半了啊!”一个头发乱糟糟、穿着运动服的男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指着屏幕。
“光速科技?没听过啊,新牌子吧?靠谱吗?”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显得比较谨慎:“别是山寨机,用两就坏了。”
“你看详情页,是用了联发科的芯片,质量应该还行吧?主要是这价格太香了!而且你看,只有前十分钟下单才是608,还能返现20,实付588!限量1000台呢!”另一个身材微胖的男生显然心动了,不断刷新着页面,生怕错过。
“光棍节促销……淘宝还挺会搞事儿。”一个看起来像组织者的高个子男生摸着下巴:“11点11分开始,这时间点选得真够光棍的。管他呢,反正我正好想换手机,我那破摩托罗拉都快掉漆了。588,大不了少吃几顿大餐!哥几个到时候帮我抢啊,谁网速快谁上!”
“没问题!网吧这网速总比宿舍强!”众人纷纷响应。
对他们而言,“光棍节”是一个新鲜、有趣、带着些许自嘲和叛逆色彩的符号。
它诞生于校园bbS,流行于网络社群,是专属于他们这代互联网原住民(在当时看来)的独特文化印记。
它无关悲情,更像是一场集体的狂欢,一个消费的借口,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单身“耻辱”、或者至少是共同庆祝单身的聚会。
任何与这个节日挂钩的促销活动,都自带话题和吸引力。
不仅在网吧,在大学宿舍、在白领的办公室隔间里,关于“光棍节”和淘宝促销的讨论也在悄悄进校
qq群、校园论坛、早期的豆瓣组等地,都能看到相关的帖子。
年轻人乐于接受并传播这种新奇的、带有网络基因的事物。
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兴奋,并跃跃欲试地想要参与其中,成为这波新潮流的一部分。
这种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恰如2005年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
传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仍在稳步延续,但互联网带来的新鲜文化与消费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年轻一代的生活,悄然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与行为。
光速科技的G1手机,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间点,以这样一种极具互联网特色的方式登场,无疑精准地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
喜欢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