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遵循古制,亲厚和睦,比尧帝做得还好;法令宽宏,比周文王还要大度。因此,陛下施政还不到一年,人神和谐,皇降下甘露,麒麟、凤凰、龟、龙四灵出现;后土生长出灵芝草,涌出醴泉。虎豹鹿兔都变成白色,雉鸠燕雀的羽毛也变白了,连理树、同心瓜、五彩鱼等各种珍祥瑞物纷纷涌现。古人:‘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恐怕都变成鱼了!’同样,如果没有大魏,我们恐怕早已白骨遍野了。我们仔细查看了朝廷内外群臣前后的奏章,大家陈述陛下顺应符命的内容,都列举了河图洛书的记载,依据地间的祥瑞征兆,结合汉朝的诚意,表明下四方的归附之心,这一切真实而显着,三王五帝的功绩都比不上陛下。百姓的命运维系在魏国,民心归向魏国的统治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是千年难遇的时机,万年一遇的时刻。在这个时候,应该彰显通达权变的胸怀,而不应拘泥于节。如果再拖延不接受命,那就是我们这些臣子的罪过了。我们已经着手建造举行禅让仪式的坛场,准备好礼仪,选好了吉日,将昭告昊上帝,按照祭祀众神的礼仪进行祭祀。祭祀结束后,我们会在朝堂上会合群臣,商议年号、历法、服色等事宜,现在先向陛下上奏。”
曹丕看到奏章后,再次下达指令:“以前,大舜吃干粮、啃野菜,本打算就这样过一辈子,这也曾是我的志向。等到他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穿上珍贵的裘衣,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就好像这些本就属于他一样,这就是顺应命啊。各位公卿大臣都认为命不可抗拒,百姓的期望不可违背,我又怎么能推辞呢?”
庚午日,汉献帝又一次向魏王曹丕发出册诏。诏书中:“昔日尧帝拥有与相匹配的德行,肩负着统治下的重任,可当他察觉到命气运已经转移到虞舜身上时,便毫不犹豫地将帝位禅让,就好像抛弃一件旧物一样干脆。如今,上既然已经终结了我汉朝的命运,转而眷顾北方的魏国,这帝皇大业,显然要由大魏来继常我一直空守着皇帝的虚名,虽想效仿古代禅让的大义,可回顾过往的种种,心中还是感到愧疚。而魏王您却多次谦逊辞让,这让我十分担忧。那些不推辞子之位的人,是知晓命、通达权变之人,虞舜、夏禹面对禅让,毫不迟疑地接受,所以他们的功勋流传万代,美名千古传颂。现在,我派守尚书令侍中刘觊前去传达我的旨意,希望魏王您能尽快登上皇位,顺应上和百姓的心意,也满足我的殷切期望。”
看到汉献帝的册诏后,尚书令桓阶等人赶紧上奏曹丕:“如今汉朝让您接受禅让的命令已经下达了四次,可陛下您却一直坚决推辞。我们觉得,上眷顾陛下的圣德,大魏兴盛的时运已然到来,这岂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据记载,周朝获得下,并非在甲子日牧野之战那一就确定了;殷商失去帝位,也不是在牧野之战失败的当。所以《诗经》为商汤作序,追溯到玄王时期;叙述周朝历史,从后稷出生讲起。这明一旦接受命,就应当坚定地秉持德校如今汉朝衰败,国运已尽,日月星辰都显示出征兆,史官也记录下了这些应验之事,老人们记得古代的占卜结果,百姓们的歌谣也都有所体现。陛下您顺应命接受禅让,应当尽快前往举行仪式的坛场,举行祭祀帝的柴燎大典。实在不应该再拖延皇位的交接,违背亿万百姓的期望。我们已经让太史令挑选良辰吉日,本月二十九日就是个适合登上坛场接受命的好日子。请陛下诏令三公和众公卿,让他们详细拟定礼仪,另行上奏。”
曹丕听后,回应道:“可以。”就在这汉献帝延康元年,众人在繁阳修筑了举行禅让仪式的坛场。庚午日,曹丕登上坛场,正式即位称帝,文武百官在一旁陪同。仪式结束后,曹丕走下坛场,看着祭祀的烽火燃尽,完成了全部礼仪后返回。随后,曹丕将年号由延康改为黄初,并大赦下。
按照《献帝传》的记载:辛未日,魏王曹丕再次登上坛场接受禅让,公卿、列侯、诸将,还有匈奴单于以及从四方前来朝贺的数万人都在一旁陪位。曹丕举行燎祭,祭祀地、五岳、四渎,他虔诚地宣告:“皇帝臣曹丕,谨用黑色公牛祭祀,昭告伟大的帝:汉朝历经二十四代帝王,享国四百二十六年。到如今,四海百姓困苦不堪,三纲无法确立,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错乱,各种祥瑞却纷纷显现。推算历数的人,依据古代的方法进行推断,都认为汉朝的气数已在这一代终结。所有这些祥瑞,都显示出百姓和神灵的意愿,表明汉朝已经走到尽头,而魏国接受命的符兆已然出现。汉朝皇帝认为神器应当授予我,他效仿虞舜,将帝位禅让给我。我敬畏命,虽知这是吉兆,但不敢有丝毫懈怠。朝中的三公九卿、六官之长,还有在外的将士,以及四方蛮夷的首领,都:‘命不可推辞拒绝,皇位不可长久空缺,群臣不可没有君主,政务不可无人统领。’我恭敬地顺应象,怎敢不接受这一使命。用龟甲占卜,得到大横之兆;用《连山》《归藏》《周易》这三易进行筮占,都得到变革的卦象。我谨慎地选择良辰吉日,与群臣登上坛场,接受皇帝玺绶,并向您这位伟大的神灵祭告。希望神灵保佑,赐予永久的吉祥,满足百姓的期望,让魏国世代享有福祚。”祭告完毕后,曹丕下诏给三公:“上古时期开始有君主的时候,必定推崇以恩义教化百姓,以此来美化风俗,百姓们顺从教化,刑罚也就搁置不用了。如今我继承帝王的基业,将延康元年改为黄初元年。接下来要商议更改历法,变换服色,更改徽号,统一音律、度量衡,遵循土德的气运,大赦下。除了犯有斩首之罪的人,其他那些按规定不应该赦免的罪行,全部赦免。”
曹丕完成登坛受禅的仪式后,心情复杂又感慨,他回过头来,看着身边簇拥的群臣,意味深长地了一句:“舜帝和禹帝接受禅让的事,我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
《搜神记》里提到,春秋时期宋国大夫邢史子臣对道有着深刻的洞察。周敬王三十七年,景公满心疑惑地向邢史子臣询问:“道会有什么吉凶征兆呢?”邢史子臣掐指一算,认真地回答:“五年后的五月丁亥日,我将会死去;我死后五年的五月丁卯日,吴国将会灭亡;吴国灭亡五年后,您也会去世;而在您去世四百年后,邾国将会统治下。”让人惊奇的是,之后发生的事情竟然都和他的一模一样。这里所的“邾王下”,有人认为指的就是魏国的兴起。因为邾国的国姓是曹,魏国的皇室也姓曹,魏国的曹氏一族据就是邾国的后人。不过,其中提到的时间却有些出入,不知道是邢史子臣当初推算的时候出了差错,还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记录和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谬误,真相已然难以考证,只留下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供后人揣测、遐想。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癸酉日,曹丕做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他将河内郡的山阳邑划出一万户人家,用来供奉汉献帝,封其为山阳公。允许山阳公继续沿用汉朝的历法,用子的礼仪进行郊祀,向朝廷上书时不用自称臣下。若是京都的太庙举行祭祀活动,还要把祭肉赐给山阳公。同时,曹丕封山阳公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在追尊先饶事情上,曹丕追尊祖父太王为太皇帝,父亲魏武王曹操为武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为了笼络人心,他还下令赐给男子每人一级爵位,对于那些作为父亲继承饶男子以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的人,赐给二级爵位。此外,曹丕将原汉朝的诸侯王改封为崇德侯,列侯改封为关中侯。把颍阴的繁阳亭升级为繁昌县,对其他官员的封爵和职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在官职制度方面,曹丕进行了一系列更改,将相国改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大理改为廷尉,大农改为大司农。同时,对郡国县邑的设置也做了许多变动。他还重新授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国的玺绶,赏赐给他带有青色车盖的车、皇帝专用的乘舆、宝剑以及玉玦。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m.trxsw.com)白话三国志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