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九月。
距离朱元璋誓师北伐,不过短短月余。
然而,就是这一个月的时间,整个中原北方的战局,已经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
大明军队犹如一股赤红色的怒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元廷在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
朱元璋亲率中军主力,坐镇汴梁(今开封),遥控全局。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兵分两路,齐头并进。
得益于程宇提供的“未来情报”,徐达的西路军简直如同开了眼。他们总能精准地避开元军重兵布防的坚城,选择防守薄弱或意想不到的路线进行突袭。往往在一夜之间,元军还在睡梦之中,城头就已经换上了大明的日月龙旗。
九月初,徐达部轻松渡过黄河,并未在潼关与元军主力过多纠缠,而是采纳了程宇“情报”中提及的,由郭子兴旧部、熟悉地形的将领廖永忠(虽历史上此时廖永忠已故,但此为有程宇影响的架空明初)所献的奇策,率精锐绕道路,奇袭了元军在陕西、河南交界处最大的粮草囤积地——陕州。
陕州守将做梦也没想到明军会从而降,城内防御松懈。常遇春率领的先锋骑兵如同降神兵,一夜之间便控制了整个粮仓。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尽数落入明军之手。消息传出,留守潼关的元军主力军心大乱,不战自溃。徐达趁势掩杀,斩获颇丰,顺利占据潼关险,打开了进军关中的门户。
“哈哈哈!痛快!痛快啊!”中军大帐内,朱元璋看着雪片般飞来的捷报,忍不住放声大笑。他身着戎装,虽添了几分风霜,但精神矍铄,眼中是难以掩饰的兴奋与豪迈。“徐达这子,果然没让咱失望!还有那个廖永忠,回头得好好赏他!”
他拿起一份战报,上面详细记录了陕州之战的经过,特别是对粮草数量的精确描述,让朱元璋更是心花怒放。“有了这批粮草,咱大军至少三个月无忧!元廷儿,我看你们拿什么跟咱斗!”
相比于西路军的奇谋百出,常遇春率领的东路军则更加简单直接。
常遇春勇猛无双,加上从程宇那里学来的“战斗心得”,战场之上更是如虎添翼。他身先士卒,手持程宇所赠(虽然他不知道来历,但用着极其顺手)的丈八长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元军但凡见到他那面“常”字大旗,无不闻风丧胆。
东路军的目标直指山东。元廷在山东布有重兵,尤其以益都行省的抵抗最为激烈。然而,在常遇春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下,元军的防线如同纸糊一般。
乐安之战,常遇春率三千铁骑,硬生生凿穿了元军近万饶步兵方阵,阵斩元将普颜不花,俘虏上千。
济南城下,元守将拼死抵抗,常遇春亲自擂鼓助威,明军将士士气如虹,蚁附攻城,一日之内便破城而入。
短短二十余日,常遇春便连克乐安、济南、滨州等山东重镇。元军在山东的统治基础,顷刻间土崩瓦解。残余的元军或狼狈逃窜,或龟缩坚守,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明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随军的文官队伍,按照朱标之前提出的“广施仁政”策略,安抚百姓,开仓济贫,登记户口,丈量田地,迅速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北方饱受战乱和元廷压榨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纷纷箪食壶浆,迎接王师。许多青壮年更是主动报名参军,加入到北伐的队伍中,让明军的声势愈发浩大。
与明军的节节胜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元廷内部的恐慌与混乱。
大都城内,主战派与议和派的争吵愈发激烈。王保保虽然极力主张抵抗,但面对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和不断传来的噩耗,也感到力不从心。他的部队虽然精锐,但数量有限,且难以得到朝廷的有效支援。而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元军将领,更是望风而逃,毫无战意。
“南明朱逆,竟如此势不可挡!”元顺帝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双手颤抖。他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帝国,在短短一个月内,竟然被朱元璋打得如此狼狈。
“陛下,明军势大,不若暂避锋芒,北迁上都?”一位议和派的大臣颤颤巍巍地建议道。
“北迁?!”王保保怒目圆睁,厉声呵斥:“难道要放弃大都,放弃中原亿万百姓吗?我大元岂能如此懦弱!”
然而,他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难以压制住大殿内弥漫的悲观情绪。元顺帝看着争吵不休的大臣们,感觉一阵无力。他想起了之前在食仙居听到的那些关于大元覆灭的预言,心中越发恐惧。
这场仗,似乎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输了。
朱元璋在中军大帐内,听着各地传来的捷报,心中虽然高兴,却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只是北伐的开始,元廷的根基虽已动摇,但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王保保和纳哈出等将领,绝不可觑。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顺利的开局,程宇提供的“未来情报”功不可没。那些关于元军布防、粮草位置、甚至是关键将领性格弱点的信息,都为明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程真人啊程真人,你这本事,真是让咱大开眼界。”朱元璋喃喃自语。他知道,要想彻底推翻元廷,建立一个长久的太平盛世,还需要程宇更多的帮助。
他看了看案几上摊开的地图,目光锁定在大都的位置。那里才是元廷的巢穴,只有攻下大都,才能真正宣告大元的灭亡。
“来人!”朱元璋高声喊道。
一名亲兵快步走进大帐,跪地听命。
“传咱的旨意,让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即刻前来汴梁!”
喜欢时空食堂:开局喂饱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时空食堂:开局喂饱朱元璋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