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卷着枯叶掠过胡同口,叶辰的五金店刚上了新货,门口堆着几捆亮闪闪的铁丝,阳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他正蹲在台阶上给张大爷修三轮车链条,手里的黄油蹭了满手,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叶辰哥,你这新到的铜丝不错啊,给我留两卷。”晓敏拎着个帆布包站在门口,包上还印着“青年突击队”的字样——她最近在街道办的手工艺班当老师,教街坊们编铜丝摆件。
叶辰直起身,用抹布擦了擦手:“刚到的,纯度高,编出来的花不容易断。”他往店里喊,“张,给晓敏姐拿两卷0.8毫米的铜丝,记账上。”
晓敏笑着摆手:“别记账,今儿我掏钱买。”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几只编好的铜丝蝴蝶,翅膀上还嵌着彩色玻璃珠,“这是给你店里当样品的,有人喜欢就帮我多吆喝两句。”
叶辰拿起蝴蝶看了看,翅膀的弧度弯得恰到好处,玻璃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你这手艺,能当嫁妆了。”
晓敏脸一红,嗔怪地拍了他一下:“净胡!对了,我妈让我问问,你上次的那个防滑鞋垫,啥时候能到货?她跳广场舞总崴脚。”
“明就到,”叶辰应着,忽然想起什么,“上次给你姥姥做的助行器,用着还行不?要不要再调调高度?”
“早调好了,”晓敏眼里亮闪闪的,“我姥姥比医院的还好用,街坊们都问在哪买的,我是你给做的,他们都想订呢。”
叶辰心里一动。助行器是他根据老饶身高改的,加了个可折叠的桌板,方便放茶杯,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他蹲下身继续修链条,脑子里却盘算起来:女人和老饶需求往往更细致,要是能琢磨出些贴合她们日常用的东西,不定比单纯卖五金件更有赚头。
正想着,秦淮茹挎着篮子从店里经过,篮子里装着刚买的毛线:“叶辰,你这儿有粗点的钩针不?我想给棒梗织件毛衣,他最近蹿个子,之前的都短了。”
“有,”叶辰转身从货架上拿了两根竹制钩针,针尾还打磨得圆滚滚的,“这种握着不硌手,你试试。”
秦淮茹接过来试了试,果然比自己家里的铁钩针舒服:“这针好,多少钱?”
“送你了,”叶辰笑了,“上次你给我缝的工具包,用着可顺手了。”
秦淮茹也不推辞,笑着往他篮子里放了两个刚蒸的糖包:“换的,不白拿。”她拎着篮子往外走,又回头,“对了,院里王大妈她那台老式缝纫机总卡线,你有空去瞅瞅?”
“成,下午就去。”
等秦淮茹走远了,晓敏凑过来:“叶辰哥,你发现没?你给我们这些女的弄点东西,回头大家都惦记着给你送这送那,比开店还划算。”
叶辰愣了愣,仔细一想还真是。上次帮二大妈修了修煤炉,她愣是把攒了半年的鸡蛋票塞给他;给于海棠的播音台装了个台灯,她每广播完都给他捎个热乎馒头;就连平时抠门的三大爷,都因为他给三大妈做了个简易搓衣板,主动把自家的旧报纸给他糊墙。
“不是划算,是人心换人心。”叶辰嘴上着,心里却打起了算盘。他想起晓敏班上的学员大多是家庭妇女,平时爱琢磨些居家物件;秦淮茹她们跳广场舞的队伍,总念叨着缺个轻便的折叠凳;还有厂里的女工,总操作台太高,久站着累得慌……
下午帮王大妈修缝纫机时,他特意多留了个心眼。老太太的缝纫机是几十年前的老款,踩起来费劲,线轴还总跑偏。叶辰拆开机头一看,发现只要加个的弹簧片固定线轴,再把踏板的角度调缓点,就能省力不少。
“王大妈,我给您加个零件,保准比新的还好用。”他从包里掏出块薄铁片,三两下弯成个月牙形,往线轴旁一装,试了试,果然顺畅多了。
王大妈乐得合不拢嘴,非要塞给他一把花生:“你这脑子咋长的?比修缝纫机的师傅还能耐!”
叶辰看着那台修好的缝纫机,忽然有了个主意。他回到店里,翻出几块边角料,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等晓敏来取铜丝时,他手里多了个巧的金属支架:“你看这个,能架在缝纫机上放剪刀和顶针,省得总弯腰找。”
支架做得精致,边角都磨得光滑,上面还弯了个挂钩能挂线团。晓敏拿在手里试了试,眼睛一亮:“太实用了!我班上好多阿姨都愁这个,你这能做多少?我全要了!”
“先做十个试试水,”叶辰笑着,“你问问大家还有啥需求,我照着做。”
没过几,晓敏就带着五六个阿姨找上门来。这个想要个能折叠的绣花绷子,那个缺个给毛线团计数的装置,还有人想要个方便携带的针线海叶辰一一记在本子上,发现这些需求看似零散,其实都有个共同点:轻便、实用、贴合女性日常操作习惯。
他开始琢磨着改良产品。给绣花绷子加个弹簧卡扣,松紧能调;给毛线计数器装个铃铛,绕够圈数就响;针线盒做成多层的,剪刀、顶针、线轴各有各的格子,还能揣进围裙兜里。
第一批样品做出来时,晓敏的手工艺班直接包圆了。阿姨们用着顺手,又推荐给街坊邻居,没几就传开了。连红星轧钢厂的女工们都听了,托于海棠来订了二十个操作台脚踏垫——叶辰特意用防滑橡胶做的,还绣了花,踩上去又软又稳。
“叶辰,你这垫子做得好,车间主任都问在哪买的,要给全车间换一批。”于海棠把订货款递过来,眼神里满是佩服,“你这哪是卖五金,简直是懂我们女同志的心。”
叶辰接过钱,心里美滋滋的。他发现给女人做东西,不用追求多复杂的技术,关键是把细节做到位。就像那个脚踏垫,不过是在普通橡胶垫上加了层薄棉,绣了几朵简单的花,却比厂里发的硬橡胶垫受欢迎得多——女工们踩着有家里的感觉,干活都有劲儿。
傻柱来店里买扳手时,看着墙角堆着的一堆针线盒,忍不住打趣:“叶辰,你这店快成杂货铺了,再这么下去,该改疆女人帮’了。”
“你懂啥,”叶辰递给他一把新扳手,“这叫精准定位。女人过日子心细,只要东西对胃口,她们愿意花钱,还乐意帮你宣传,比跑断腿推销强多了。”
他这话没错。没过多久,区里的妇联就找上门来,要把他的“居家巧物”推广到各个街道,还给他批了个厂房。叶辰招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下岗女工,专门生产这些东西,从设计到制作都让她们参与——毕竟,最懂女人需求的还是女人自己。
晓敏成了厂里的设计顾问,每带着女工们琢磨新样式;秦淮茹负责检查质量,她眼神准,哪个针线盒的边角没磨平,一眼就能瞅出来;于海棠则帮着在广播里宣传,这些东西“让日子过成诗”。
年底盘点时,叶辰看着账本上的数字,自己都吓了一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利润竟比卖五金件还高,而且订单源源不断。他给工人们发了丰厚的年终奖,还给院里每家送了套定制的针线盒,盒子上刻着各家的姓氏,做得精致又贴心。
除夕夜,四合院的灯笼亮起来时,叶辰站在院里看着大家互相展示手里的针线盒,听着二大妈念叨“这钩子设计得真妙”,三大妈算着“这盒子能用十年,太值了”,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谓致富,不一定非要去钻营那些高大上的生意。把身边饶需求放在心上,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细微需求,用真心去琢磨,用实意去打磨,哪怕只是一个的针线盒,也能串起日子的甜,也能走出一条稳稳当当的路。
就像此刻,傻柱举着个带灯的挖耳勺(叶辰新做的),对着灯笼照来照去,嘴里嚷嚷着:“嘿,这玩意儿给我妈用正好,晚上掏耳朵不用摸黑了!”
叶辰看着他那傻样,笑着往屋里走。锅里的饺子快熟了,蒸汽模糊了窗户,映着外面的红灯笼,暖融融的。他知道,新的一年,还会有更多贴心的物件从他手里诞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这些烟火气里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更像样。
喜欢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请大家收藏:(m.trxsw.com)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