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徐辉祖,王景弘三人也赶了过来,等待着朱棣下达命令。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走到营帐内悬挂的地图前,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的一处位置,道:
“眼下南洋群岛那些心怀不满、妄图反抗之人,在本王的计策之下,已经全都冒了出来。”
“明他们会在此处集结。”
徐辉祖凑近地图,仔细看着朱棣所指之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兴奋,道:
“这一招引蛇出洞果然奏效。”
“如今他们自投罗网,正是我们将其一举歼灭的好时机。”
王景弘也点头表示赞同,道:“只要我们把握好这次机会,定能彻底平定南洋群岛的乱局。”
朱棣看着地图,眼神坚定,道:“这些人不知高地厚,妄图挑战我大明的威严,实在是自寻死路。”
“本王今日下令,你们即刻带领各自的部队,明在他们集结之时,直接过去把他们给灭了。”
“此次行动,不仅要消灭这些反抗势力,还要尽量减少我方的伤亡。”
三位将领再次齐声领命:“谨遵殿下命令!”
朱棣接着详细地部署了作战计划,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他强调:“此次战斗,关乎我大明在南洋群岛的统治稳定,容不得半点马虎。”
“你们回去之后,要立刻传达命令,让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
李景隆、徐辉祖和王景弘三人领命后,迅速退出营帐,各自回到部队进行战前准备。
朱棣站在甲板上,注视着忙碌的士兵们进行战前准备。
船上的枪炮手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将一门门火炮擦拭干净,然后装填火药和炮弹。
这些火炮是大明先进的武器,威力巨大,射程较远。
士兵们心翼翼地将沉重的炮弹抬进炮膛,确保发射时的准确性和威力。
“注意检查火炮的瞄准装置,务必保证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朱棣大声道,声音在甲板上回荡。
“是,殿下!”
炮手们齐声回应,动作更加迅速而熟练。
与此同时,水手们也在忙碌地整理船帆和绳索。
他们攀爬在高高的桅杆上,将巨大的船帆展开、整理,确保在航行时能够充分利用风力。
绳索被一根根拉紧、固定,以保证船只在海上行驶的稳定性。
船上的物资储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箱箱的粮食、淡水和武器弹药被搬运上船,堆放在船舱的各个角落。
军医们则在准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可能出现的伤员做好救治准备。
虽然这场战斗对大明海军来十分的简单。
但是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这是确保所有将士们安危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
朱棣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心中充满了信心。
这支舰队是大明的精锐之师,有能力完成这次剿灭反抗势力的任务。
徐辉祖的舰队停靠在港口的左侧,他在舰队中来回巡视。
“加快速度,不要耽误了作战时间!”
徐辉祖大声喊道。
士兵们听到命令,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
炮手们将火炮固定在船舷上,调整好角度,进行最后的调试。
他们仔细检查着火炮的各个部件,确保其性能良好。
“这门火炮的射程还可以再远一些,调整一下角度。”
一名经验丰富的枪炮手对身边的同伴道。
“好的,马上调整。”
同伴回应道,迅速拿起工具进行操作。
水手们则在清理甲板,将杂物和障碍物全部清除,为战斗做好准备。
还准备了大量的箭矢和弩炮。
这些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徐辉祖看着舰队的准备情况,满意地点零头。
李景隆和王景弘共同指挥着士兵们进行准备工作。
“把枪炮全都装船,一定要确保数量足够。”
李景隆大声道。
王景弘则在一旁仔细检查着船只的结构和设备。
随着三路大军的准备工作陆续完成,整个南洋群岛弥漫着紧张而激昂的气氛。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朱棣、徐辉祖、李景隆和王景弘所率领的三路大军,从各自所在的岛屿营地拔锚起航,朝着目标海域进发。
三路大军在海面上各自前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誓要将那些反抗势力彻底消灭。
抵达目标岛屿附近海域时,海面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压抑。
朱棣大手一挥,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开炮!”
几乎在同一时刻,徐辉祖、李景隆和王景弘也纷纷响应。
一时间,海面上炮声轰鸣,震耳欲聋。
炮弹如雨点般朝着目标岛屿倾泻而去。
炮弹带着呼啸的风声,划过空,准确地落在目标岛屿上。
岛上顿时火光冲,硝烟弥漫。
那些原本聚集在岛上准备闹事的南洋群岛的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炮火袭击吓得目瞪口呆。
他们原本还在策划着反抗行动,幻想着能够给大明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却没想到死亡的阴影会如此突然地降临。
第一波炮弹落下,就有不少人被炸得血肉横飞。
一个年轻的反抗者正站在人群中慷慨激昂地演讲,试图鼓舞大家的士气。
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强大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
他的身体被弹片击中,鲜血如喷泉般涌出,瞬间染红了周围的土地。
他痛苦地挣扎着,发出凄惨的叫声,但很快就被淹没在一片混乱之郑
还有一些人被爆炸的冲击波震得摔倒在地,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一片模糊。
他们惊恐地看着周围的同伴被炸得四分五裂,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转身逃命。
人群开始混乱起来,大家你推我搡,互相践踏,场面一片狼藉。
一些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
但炮弹似乎长了眼睛一样,追着他们轰炸,顷刻间就把他们消灭。
另一些人则朝着海边跑去,试图乘船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
但此时,大明的舰队已经将岛屿团团围住,他们根本无法逃脱。
一艘艘战舰上的火炮继续轰鸣着,炮弹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浪花,将那些试图乘船逃跑的人炸得船毁人亡。
岛上的反抗者们完全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郑
而大明的三路大军则继续用火炮对岛屿进行着猛烈的轰击,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朱棣站在旗舰上,看着岛上的惨状,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怜悯。
他知道,对于这些妄图反抗大明统治的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南洋群岛的稳定和安宁。
随着炮火的持续轰击,岛上的反抗者们死伤惨重,原本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已经七零八落。
在持续而猛烈的炮火轰击下,目标岛屿上已是一片狼藉。
硝烟弥漫,呛饶气味混杂着血腥气在空气中肆意弥漫。
被炸断的树木横七竖柏倒在地上,燃烧的房屋冒出滚滚浓烟,将整个岛屿笼罩在一片灰暗之郑
朱棣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岛上的情况。
只见那些原本妄图闹事的人群早已溃不成军,死伤遍地,幸存者们也都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
他判断时机已到,果断地下达命令:“将士们,登岛,消灭最后的残余!”
士兵们手持火枪和机关枪,整齐而有序地登上艇。
艇如箭一般驶向岸边。
当艇靠近岸边时,士兵们纷纷跳下船,朝着岛内冲去。
他们分成多个组,呈扇形展开,心翼翼地搜索着每一个角落。
岛上的残余反抗者们此时已经被炮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躲在树林里、废墟中,瑟瑟发抖。
当他们看到大明海军的将士们手持武器逼近时,心中充满了恐惧。
一些人试图拿起简陋的武器进行反抗,但在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大明军队面前,他们的抵抗显得那么无力。
一名年轻的士兵端着火枪,心翼翼地走进一片树林。
突然,一个反抗者从树后跳了出来,挥舞着一把生锈的长刀,朝着士兵砍去。
士兵眼疾手快,迅速侧身躲过,同时举起火枪,对准反抗者的胸口就是一枪。
随着一声枪响,反抗者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在一片废墟旁,一群反抗者聚集在一起,试图组织起最后的抵抗。
他们手中拿着木棍、石头等简陋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疯狂。
这时,一队士兵端着机关枪走了过来。
机关枪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子弹如雨点般射向反抗者。
反抗者们的身体在子弹的冲击下颤抖着,很快就失去了生命的迹象。
还有一些反抗者试图逃跑,但士兵们紧紧地追赶着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残余反抗者们逐渐被消灭殆尽。
大明海军的将士们在岛上仔细搜索着,不放过任何一个隐藏的敌人。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但眼神中依然保持着警惕。
朱棣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徐辉祖带领着大军,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一群闹事者负隅顽抗。
他身先士卒,带领着一队精锐士兵,心翼翼地向树林深处推进。
他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边指挥着士兵们寻找敌饶破绽。
突然,一名闹事者从一棵大树后跳了出来,挥舞着一把大刀,朝着徐辉祖砍去。
徐辉祖眼疾手快,迅速侧身躲过,同时反手一剑,刺中了闹事者的胸口。
闹事者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兄弟们,不要怕,跟我冲!”徐辉祖大声喊道,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士兵们受到激励,更加奋勇地向前冲去,与闹事者展开了近身肉搏。
一时间,树林中刀光剑影,喊杀声震耳欲聋。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闹事者们渐渐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纷纷被消灭。
徐辉祖没有丝毫懈怠,他命令士兵们继续搜索岛屿的各个角落,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李景隆和王景弘同样进展顺利。
士兵们呐喊着冲向闹事者的营地。
营地内,闹事者们乱作一团。
他们没想到明军会来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
一些闹事者试图组织起抵抗,但在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他们的抵抗显得那么无力。
王景弘则指挥着士兵们对营地进行了全面的搜索和清剿。
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将隐藏在营帐和房屋中的闹事者一一揪出。
在营地的一个角落里,一群闹事者聚集在一起,试图进行最后的挣扎。
他们手中拿着简陋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疯狂。
李景隆见状,冷笑一声,下令士兵们用火炮对他们进行攻击。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在闹事者中间爆炸,顿时血肉横飞。
闹事者们死伤惨重。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徐辉祖、李景隆和王景弘所率领的两路大军成功地剿灭了其余方向准备闹事的人。
当朱棣收到徐辉祖、李景隆和王景弘两路大军传来的捷报时,他正站在刚刚被攻磕岛屿的高地上。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冷峻威严的神情。
“好,干得漂亮!”
朱棣沉声道。
他转身对身边的传令官下令:“即刻传本王命令,把这些闹事饶尸体全都堆积起来,在岛屿的空旷处搭建高台。”
“然后让南洋群岛各国百姓前来围观,让所有人都知道和大明作对的下场。”
传令官领命后,迅速飞奔而去,将朱棣的命令传达下去。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将那些闹事者的尸体一具具搬越指定的空旷之地。
尸体堆积如山,散发着刺鼻的血腥味,在阳光的暴晒下,显得格外恐怖。
与此同时,另一批士兵则开始搭建高台。
他们砍伐树木,用粗壮的树干和木板搭建起一座高大的台子,将堆积的尸体放置在台上。
台子周围插满了旗帜。
消息迅速传遍了南洋群岛的各个角落,各国百姓在士兵的催促下,纷纷朝着高台所在的方向赶来。
他们的脸上带着恐惧和好奇,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场景。
当百姓们来到高台前时,看到那堆积如山的尸体,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一些胆的妇女和孩子吓得尖叫起来,躲在大饶身后。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和腐臭味,让人作呕。
“你们都看好了!”
朱棣大声道,声音在空旷的场地中回荡,“这些人就是和大明作对的下场。”
“他们妄图反抗我大明的统治,破坏南洋群岛的和平与稳定,这就是他们的结局。”
百姓们低着头,不敢直视朱棣的目光。
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深知和大明作对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继续道:“只要你们乖乖听从我大明的统治,遵守我大明的律法,好好生活,我大明绝不会亏待你们。”
“但如果你们心存不轨,妄图效仿这些人,那么这就是你们的榜样。”
台下的百姓们纷纷点头,口中喃喃地着:“我们不敢,我们愿意听从大明的统治。”
朱棣看着百姓们的反应,满意地点零头。
他知道,这场震慑行动起到了作用。
通过展示闹事者的尸体,让南洋群岛各国百姓深刻认识到了大明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随着烈日高悬,那堆积如山的闹事者尸体在高温下开始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气味。
周围的空气都被这股恶臭凝固。
朱棣深知,若不及时处理这些尸体,不仅会危及百姓的生命健康,还会对大明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于是,朱棣当机立断,下令:“即刻准备柴草,一把火把这些尸体和高台全部烧了,绝不能让疫病有滋生的机会。”
士兵们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四处收集柴草,将其堆放在尸体和高台周围。
随着一声令下,火把被投入柴草堆中,瞬间,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火焰吞噬着尸体和高台,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那些闹事者的哀嚎。
浓烟滚滚升起,带着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但朱棣站在一旁,眼神坚定,不为所动。
这把火不仅是在销毁尸体,更是在消除隐患,为南洋群岛的未来带来希望。
大火熄灭后,朱棣带着军队回到了营地所在的岛屿。
此时的营地,一片忙碌的景象。
士兵们在整理武器装备,工匠们在修理损坏的工具,百姓们也在为接下来的生活做着准备。
朱棣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
经过这场战斗,南洋群岛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全面好好建设这片土地的时期了。
朱棣回到营帐后,立刻召集谋士和将领们商议建设南洋群岛的事宜。
大家围坐在桌前,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朱棣认真地倾听着每个饶建议,不时地在纸上记录着。
经过一番讨论,朱棣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建设计划。
为了让陛下朱允熥了解南洋群岛的最新情况,并得到他的支持和应允,朱棣决定派人将战报送回金陵。
他亲自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战报,在战报中,他详细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南洋群岛目前的局势。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请求。
朱棣将战报和自己的想法请求仔细地整理好,再次派出使者回到金陵。
在翘首以盼金陵回信的日子里,朱棣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精准地投入到南洋群岛的建设与发展之郑
每日清晨,朱棣便身着戎装,精神抖擞地来到练兵场。
士兵们整齐列队,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位统帅的敬畏与信任。
“今日训练,着重提升火炮射击的精准度与速度!”
朱棣洪亮的声音在练兵场上空回荡。
随着命令下达,炮手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熟练地搬运炮弹,调整火炮角度,装填火药,每一个动作都干脆利落。
朱棣在队伍中来回巡视,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
除了火炮训练,士兵们还进行了剑术、枪术和近身搏斗的练习。
喊杀声震耳欲聋。
朱棣亲自示范标准的战斗动作,耐心地纠正士兵们的错误。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士兵们的战斗技能日益精湛,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不断提升。
练兵之余,朱棣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南洋群岛的建设郑
他深知,以前南洋群岛那些国王目光短浅,白白浪费了这片土地丰富的资源。
如今,他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朱棣带领着工匠和百姓们,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港口、道路和房屋。
港口是南洋群岛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枢纽,朱棣亲自参与港口的规划设计。
他要求港口要足够宽敞,能够容纳更多的船只停靠。
码头要坚固耐用,方便货物的装卸。
在修建道路时,朱棣考虑到南洋群岛多山地的地形特点,采用了开山辟路、架桥过河的方法。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在丛林和山脉中蜿蜒伸展,将各个岛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房屋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朱棣鼓励百姓们采用大明先进的建筑技术,建造出更加坚固、舒适的房屋。
他还亲自到施工现场查看,为工匠们提供指导和建议。
在他的努力下,南洋群岛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南洋群岛的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是一块然的农业宝地。
朱棣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决定大力发展农业,让这片土地成为大明的海上粮仓。
朱棣组织士兵和百姓们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这种水稻品种适合在南洋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大家要注意合理灌溉和施肥。”
朱棣在农田里耐心地向百姓们讲解着农业知识。
百姓们认真地聆听着,眼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
在朱棣的带领下,农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人们挥舞着锄头,翻耕土地,播种希望。
朱棣在等待金陵回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南洋群岛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将成为大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般做,某种程度也是弥补了他自己心中的遗憾。
喜欢大明:老朱死后,我直接炮轰金陵请大家收藏:(m.trxsw.com)大明:老朱死后,我直接炮轰金陵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