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卖辣条的二道贩子当然是秦家明,第二个站出来的则是陈雪华。
那在贺兰房里看见满桌子的钞票实在将陈雪华刺激的不轻,她回家琢磨两宿,越琢磨越觉得辣条这生意能做。
没道理一个半大的孩子能赚得盆满钵满,她一个成年人却不校秦家明不就是在学校里卖辣条么,她也可以啊。东郊学里面有秦家明,外面有贺兰,那其他学校总没有吧?
全县大大十几二十所学呢,比东郊学大的、学生多的还有很多,就不信她一个都站不住脚跟。
最主要的是,无论是辣片还是辣条现在都处在刚刚面世的阶段,销售范围仅限于东郊学附近,远一点的学校还什么都不知道呢,既然辣片和辣条在东郊学能够畅销,同理可证在其他学校也能校
陈雪华将这个道理想通,转头就跑去找她大嫂。
做生意这种事跟她爸妈是没办法讲的,两个老顽固根本不通,掉过头来还会拿她当笑话在各自的亲戚面前笑。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用事实来堵住他们的嘴。
陈大嫂因为一连生了两个闺女颇不受陈炳忠夫妻的待见,从分家时陈雪华她妈只给他们一家四口三双筷子便可见一斑。
当时陈大嫂气得窝在土房里嗷嗷哭,还是在豆腐厂上班刚领邻一个月工资的陈雪华雪中送炭,买了一把新筷子、一套新碗碟送了过去。
姑子仗义,当嫂子的自然对她掏心掏肺,姑嫂两个处的跟亲姐妹一样,陈雪华什么话都跟陈大嫂,做生意这件事自然也要问一问她的意见。
陈大嫂为人谨慎,听了陈雪华的想头没有行也没不行,而是自掏腰包买了些辣片和辣条,赶上家里不忙的时候带上东西回了娘家。
她娘家在南郊,附近有个南门学,村里许多孩子都在那里念书。陈大嫂回到娘家便拿辣片辣条给亲戚的孩子们试吃,每个孩子她都要问一遍:“这东西好吃不?一毛钱一个你买不买?”
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甚至有孩子当场便拿出零花钱来要立刻购买。陈大嫂心里有了谱,回到家就斩钉截铁地对陈雪华:“干吧,嫂子支持你。”
陈大嫂还建议陈雪华别只盯着辣片和辣条,贺兰那里的薯片味道也不错,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不如捎带手一起卖。
于是陈雪华偷摸辞掉了豆腐厂三打鱼两晒网的工作,拉上陈大嫂一起做了二道贩子。姑嫂两个约定共同出资从贺兰那里进货,然后结伴去南门学外卖货,赚的钱平分。
未开发的地界潜力总是巨大的,姑嫂两个从开始摆摊时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生意火爆只用了短短两时间,两以后全校学生都对姑嫂二人翘首以盼。
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商店老板偷偷摸摸出现在了东郊学附近。
这件事就是秦家明的功劳了。他在少年宫卖辣条一炮而红,首批看在馆长面子上买辣条的人里面有个女同志,她把买来的辣条拿回家切了切当凉菜放上餐桌。可不得了,不仅受到了家里孩子的热烈欢迎,连喝酒的公公都爱不释手,连连她买少了,又不贵,叫她下回遇到再多买点下酒吃。
女同志的婆婆开着家商店,看见大人孩子都爱吃就突发奇想,要不买点放在店里卖?
然而少年宫虽然从早到晚都开着门,秦家明自己却是个学生,只有周末他才会去摆摊。女同志几番打听,终于从别饶只言片语里探听到秦家明过自己是东郊学的学生,于是她便跑到东郊学来找秦家明。
开始她还犯愁如何在东郊学大海捞针,结果刚下公交车就发现不远处的摊位上围着许多人。正是上课时间段,学校校墙下一长串摊的萧条景象与马路对面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眼瞅着一个从摊位里挤出来的成年人一手拎着大包蓬松的薯片,另一手明显是沉甸甸的辣条,女同志不由得激动非常——看来她运气不错,一下车就来到了目的地。
她对辣条的兴趣其实一般,没想到却一口就爱上了蒜香薯片。于是除了原定计划为婆婆购买了一部分辣条外,她还用自己的工资额外买了些薯片回去试水。
这一试不要紧,三十块钱的货两便售空。婆婆等不及儿媳妇下班去帮忙进货,自己就坐公交车横跨了整个市区来东郊学找贺兰。
其他商店老板基本都跟这对婆媳的经历差不多,脑子更灵一点的则直接找去了陈庄村贺兰家里,登堂入室跟贺兰谈合作。
有压价的,也有想要购买调料配方的。贺兰一口就回绝了购买配方的要求,对压价的倒还算和气,价格可以谈,但是要建立在进货量足够的基础上。
她的院子跟陈家就隔着一堵墙,来人多的时候屋子里坐不下便干脆坐在院子里,的什么内容陈家人只要稍稍在后窗驻足就能听个一清二楚。
于是很快贺兰的生意越做越大的消息便在村里不胫而走。陈炳忠夫妻直到向外传闲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女儿陈雪华早就将豆腐厂的工作辞了,新工作正是他们口中的二道贩子。
二老气不打一处来,豆腐厂的工作多稳定啊,干一算一的钱,别人想干还没机会呢,她倒好,干得好好的偷摸辞了。
当陈炳忠夫妻便备好了笤帚和马鞭,单等陈雪华回来便要上家法,好叫她知道知道厉害。
陈雪华在爸妈跟前二十年,对自己父母知之甚深,进门看见马鞭放在桌子上她便知道事情瞒不住了。但她早有准备,二话不就将身上装钱的挎包往桌子上一甩,胳膊肘压着马鞭就开始当着二老的面数起钱来。
“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是昨和今赚的钱,三十块整,柜子抽屉底下还压着一百二,是前段时间赚的。”
“我跟大嫂算过,每卖辣条和薯片我们少也能赚个二三十块,一个月保守估计每人就是四百块。”
“我觉得比在豆腐厂强,爸妈你们觉得呢?”
老爷啊,村里那个半死不活的豆腐厂一个月最多时给开过一百块钱工资,还只有一次。他们闺女现在做二道贩子居然能赚四百,那还有啥好的?
陈炳忠笑得能看见扁桃体,抓起马鞭道:“我就我闺女有能耐吧,骑车累不累?爸把这鞭子绞一绞,回头赶车送你去卖货,还能多卖点。”回头瞪了一眼抓着笤帚不放的老伴儿,喝道:“等啥呢?没看见闺女身上都是灰么,还不赶紧给打扫打扫。”
陈雪华实打实赚到了钱,陈炳忠夫妻不免各自打起了九九,大哥\/三弟家生活不容易,不如告诉他们也去批发辣条卖。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陈庄村凡是脑子活的都来登贺兰的门,这下村支书的搪瓷缸子终于端不住了。
喜欢穿越九零:卖辣条当厂长,创业忙请大家收藏:(m.trxsw.com)穿越九零:卖辣条当厂长,创业忙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