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闯王李自成和大贼刘宗敏、田见秀等几人率领的贼军陆续撤离,整个开封府的地界上,已再无贼军的身影,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
除了开进河南府、汝州的几支勇毅军队伍外,其他的勇毅军大部人马都分散在了开封府各处地方,他们一面继续清缴散在乡野间的贼人,一面收编各处豪强的土寨势力。
同时在开封府境内全面开始清查田亩的工作,对于所有撂荒的田地全部按照无主地处理,一律收为军屯用地。
勇毅军各营将士在开封均没有利益瓜葛,他们只是坚决遵照永宁伯张诚的“提督军令”执行,可谓是雷厉风行,所到之处官绅皆横眉冷目以待,而百姓则是一片欢呼雀跃。
与此同时,一封封书信也从开封府各处发出,由快马送往开封府城,甚至直送进京城,信中尽是诉苦和诬告之言,几乎将张诚比作人间恶魔,完全是连贼寇都不如的存在。
就连开封府城内也泛起了异样的波澜……
河南左布政使梁炳、守道苏壮、开封知府吴士讲、开封府推官黄澍、祥符知县王燮等几人对此意见很大,他们的情绪很激动,都已经拟好怜劾张诚的奏疏。
其中又以开封知府吴士讲的情绪最为激烈,毕竟开封府是他的治下,可若是按永宁伯张诚的这般搞法,那还有他什么事了呀?
而河南布政使梁炳管着整个河南的钱粮税收,如果按照永宁伯张诚的这种搞法,开封府的钱粮税收一大半都会进入勇毅军的仓库里,那他梁炳又拿什么来上缴朝廷的赋税呢?
分守道苏壮亦是同理,他负责开封府及周边地方的钱谷管理、农桑督导、官吏考核、军备核查等事务,永宁伯此举无疑也是动了他的蛋糕。
至于推官黄澎、祥符知县王燮则完全是站在了开封府的视角来看待此事,虽然这一事对他们也有些影响,但毕竟有限,只不过连知府吴士讲都站出来反对,他们也不好躲在后面啊。
不过,以河南总兵陈永福为首的地方武官们,如都司谭国祯、游击李耀等人却对此冷眼旁观,明面上虽然只是不反对,但实际上却是纵容和推动此事。
首先,永宁伯在开封府大力发展军屯一事,对他们的影响有限,而如此一来,勇毅军便会常驻开封府,那样就不怕闯贼大军复来了。
何况,永宁伯早已通过总兵陈永福传话,河南官军的粮饷待遇问题,他老人家会设法给予支持,尽力帮助解决之!
在这种形势之下,河南巡抚高名衡与巡按御史任浚的意见,可就变得十分重要啦。
其实,任浚在内心里是站在梁炳、吴士讲那一边的,只不过碍于身份,才没有第一时间当众讲出来罢了。
但对于巡抚高名衡心中的真实想法,众人却无法猜测,只因他从知晓此事时起,就没有过任何的公开表态。
还有一个对此事闭口不言,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的就是管河同知桑开第了,毕竟地方上的事务他也不好插手,只要管好河道上的事务即可。
更何况,张诚也跟他通过气了,声言今后开封府内的河道安全、灌渠修缮等事务,必会全力为之,无论是为了民生安定,还是为了军屯的粮谷收益,张诚在此事上都必须卖力为之。
“抚台,永宁伯如此行事,您可不能不管啊。”吴士讲率先发言,矛头直指高名衡。
大堂内众饶目光全都集中在了高名衡的身上,静候他的表态,而巡按御史任浚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他闭目养神的样子像极了入定老僧模样。
河南巡抚高名衡并未直接开口,他慢条斯理地端起身边案几上的茶盏,缓缓喝了起来。
不过,高名衡不吱声并不等于没有人站出来话,果然河南总兵陈永福就出头了:“府尊何必如此急切,永宁伯行事虽然乖张了些,然闯逆虽退,可开封地方贼患仍在,散落之毛贼,随处可见。
永宁伯如此作为,也是为霖方安定,重新清查田地,编户齐民,既是为了防贼,亦是为了我开封地方安定设想啊!”
“就怕这防贼之,只是永宁伯的词罢了。”推官黄澎忍不住了一嘴。
是啊,谁又能保证永宁伯不是以此为词,行实控开封府之事呢?
陈永福既然已经投在永宁伯麾下,自然是无惧黄澎这个推官,甚至于吴士讲这个知府都入不了他的眼了。
再怎么他也是河南总兵官,何况如今还是在战乱时期,陈永福的话语权可比以前大了很多,就连巡抚高名衡、布政使梁炳、巡按任浚对他也是十分尊重的。
“各位的心里应该清楚,闯逆是被谁杀退,开封城又是被谁给保下来的……若是永宁伯的大军退回宣府,到时候闯逆复来,又当如何呀?”
陈永福的话杀伤力很强,大堂内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闭口不言,皆是一脸凝重的神情。
确实,陈永福所言乃是大实话,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提及罢了。
“那……那也不能纵容他如此无法无,朝廷礼法何在?朝廷的颜面何存啊!”祥符知县王变终于开口了。
“啪”的一声,原是布政使梁炳将茶杯重重砸在了案几上,只听他开口道:“不管怎么讲,永宁伯所作所为,总是做得过分,亦不可纵容。”
梁炳接着也看向了巡抚高名衡,问道:“高抚台,您是河南一省百姓的主官,在这事儿上可不能退缩,不管不问啊!”
高名衡双眉上挑,眼睛一瞪,正待出言,却又听到巡按任浚开口道:“永宁伯在开封府大力推行军屯这事儿,咱们大家都不好评,也无力阻止。照我看来,还是将此间发生的事儿,尽速奏报朝廷,由诸位阁老和皇上来定夺吧。”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任浚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给永宁伯发展军屯一事定下了基调,确实不合朝廷法度,但他们无力劝止,因此必须尽速上奏朝廷裁决。
高名衡闭上了双眼,默思片刻,才开口道:“此事,待我入宫见过了周王,再拜会方总监与边总监后,再做最后定夺吧。”
他完话便端起了案几上的茶杯,众人见状,也都十分知趣,纷纷起身告辞退去了。
喜欢织明请大家收藏:(m.trxsw.com)织明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