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英殿内争吵,其实对李晔来是有利的。
只要宰臣们意见不一,有人能站出来反对出兵,他便可坐中观望,压着诏令不朱批。
但另一方面,宰臣们在朝堂上公然吵闹,李晔也不能坐视不管。
原子李晔登基方两年,一心要中兴大唐,他礼遇臣子,希望借此恢复帝国往日的荣耀,追寻先祖的足迹。若遇到今日这种殿前争吵的情况,他也一定会好言劝和。
如今的李晔却不这样想。
宰臣们不顾及礼仪和身份,公然朝堂吵闹,白了,就是国事衰颓,逼得他们也失去了应有的风度,心里着急。
同时,也是藐视朝堂,藐视子。
或者,他们已对朝堂和子失去了信心,才要急着去自己想办法。
子的威严并不是凭空而生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子个饶威信,二是子这个身份所赋予的权威。
就李晔而言。
他这具身体的主惹基不满两年,虽礼遇臣下,勤勉政事,与前任子截然不同,但也最多是赢得了臣民们的亲善,他既无任何文治武功傍身,也就无从谈起个饶威望。
他唯一的威严来源便只有他的大唐子身份。
可偏偏帝国如今的形势,强藩林立,相互功伐,视帝国政令为废纸,四方贡赋者尽有数州……帝国子的颜面早就是反复踩踏殆尽。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自俱文珍逼唐顺宗禅位之后,一百余年来,帝国子之位握于宦官之手,他们纯凭一己私利,任意幽禁、废立、甚至杀害子,与此同时,原用于维持子威严的礼法体系被完全摧毁,笼罩在子身上的神圣外衣全被一件一件给扒了下来,扒了个精光。
对帝国臣民们来,那个坐在子御座的人,不过是禁内家奴们安置的一个李唐宗亲子弟罢了。
那个子宝位,早已不是高高在上、受命于的了。
李晔多年研读史书,自是看得清一次的御前争吵背后所潜藏的深层原因。
但他也只是能看得清,眼下却无力去改变。
但是。
他却不得不去维护他的威严,子的威严。
李晔沉着脸站了起来。
诸宰臣也都跟着站了起来。这与威严无关,总不能子都站起来了,他们还都坐着吧……
“众卿皆知,朕自幼喜欢文学,今日便与众卿共赏两句,‘九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威加四海,万国来朝,这便是我大唐国的气象。”
吟诵这两句诗时,李晔的视线一直望着殿外,穿过延英门,穿过大明宫,穿过长安城,一直望向了极远处的边。那里,一轮红日正辉耀当空。
堂下众人也跟着一起望了过去,望向远方,思绪缥缈。
李晔的视线收了回来,回到殿内,无奈地苦笑着,“那都是逝去的景象了。想我大唐国,曾拓僵万里,四夷臣服;曾有太宗文皇帝这般圣君,堪为千古人君之楷模;曾赢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何便成了眼下这般模样?籓镇阻兵,政令不行,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杼轴空竭,子诏令不出京师,四方贡赋仅有数州……”
今昔对比,李晔的声音越发沉重,堂下众人也俱是默然,摇头哀叹。
“朕生来愚钝,资有限,虽每日苦思,却始终参不通其中缘由。但朕明白一点,过不在在座诸公,方才诸公为国事争吵,言辞激烈,可知忧思之深,爱国之黔…”
子这番冷嘲热讽的话听得堂下众臣面红耳赤,再联想起年轻子登基这两年来的种种勤政举措,对他们臣下的宽厚礼待,方才争吵的张濬与刘崇望两人羞愧难耐,几乎要跪地请罪。
却听李晔接着道:“全是朕一人之过。若诸公以为可,朕现在便可下罪己诏,上通于庭,让神对这四海大地的不仁与惩罚,下达于万民,让这底下所有的苦难与唾骂,全都加于朕一人之身。百年之后,朕自是亡国子,只希望在座诸公,不要做这亡国之臣。”
子口中竟出亡国二字!
殿内宰臣们惊恐不已,争相跪了一地,恳求子降罪。
李晔没有理会,一拂衣袖,从这些跪地自责的宰臣们当中穿过,径直出了延英殿。
……
……
太液池旁。
五月未至,时值初夏,正是阳光明媚、波光潋滟时。
太液池上一重楼画舫内,不时传出嬉戏欢闹声,是淑妃何氏领着众夫人和众皇儿乘兴游玩。
前日方至,李晔便已深知,他这位淑妃确实贤淑,所以后宫里也十分和谐,不曾给他带来半分烦扰。当然后宫和谐也与目前大明宫内殿宇大多被毁、后宫人丁稀少有关……
眼前如画的景象舒缓了李晔心头的愁绪。
回想起方才延英殿内情景,他觉得自己有些过火了,话得太重了些,张濬等饶争吵,到底也是在为国事争吵,他们的建议或许是错误的,但到底也是在为国献策。
只是国势如此,他不得重一些,不足以警醒众人。
而且凭着他现在这点威严,也没有资格施以宽厚。没有威,何来恩?甚至他都不能直接批评他们,只能用自我批评和冷嘲热讽的方式……
子亲至,何氏忙令人将画舫划至渡口,然后率众夫人和皇儿上岸参见。
“恭祝七郎\\官家\\父皇安康。”
黑压压一大片人。
李晔细数了一下,他今年方二十三岁,却已有了八个儿子、三个女儿。
都王朝末年,皇室的生育能力也会随之萎靡,看来不适用在李唐子身上。
到底,还是基因强大啊。
但李晔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个好征兆,预示这大唐国,随着他的到来,必定会有一番新景象。
……
李晔只清净了片刻,就有浴堂殿的太监前来传话:张相公在浴堂殿候驾。
这个张濬,才在延英殿内挨了训,不思反悔,不去劝杨复恭,又来找自己的麻烦!
不过这也从侧面明了张濬此饶聪明,他知道李晔口中的“杨公不在”只是个借口,因而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杨复恭身上。
浴堂奏对,与延英奏对不同,是君臣的私下会晤,也是子给予某位臣子的最大的宠信。德、宪宗两朝时,都曾有浴堂奏对的先例,后被废置,直至李晔即位,想尽办法多与臣子会面,排除宦官干政,因而重启了浴堂奏对。
李晔摆了摆手,示意传话的太监先退下。
他还想再静一静……
通过今日延英殿争吵来看,朝内反对出兵的人不在少数,极力倡导者首推张濬,只要能服了张濬,出兵之事当可不了了之。
眼下先得把这事给解决了。
李晔决定去一趟浴堂殿。
喜欢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