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一声,李星锋猛地一拍挠门,掌心落在额头上,发出清脆的“啪”声,声音在安静的录像厅里格外明显。
他差点就忘记录像带这个巨大的时代特色了。
录像带的存储容量实在有限,磁带的长度就那么多,要是想保证画面质量不打折扣,不出现模糊、卡顿的情况,一盘录像带顶多只够刻录一部电影的五分之一左右。
要是换成一部四十集的电视剧,每集按四十五分钟算,那需要的录像带大概得四十盘左右,把这些带子堆在一起,都能有半人高了,既占地方又不方便存放。
也正是因为录像带这种麻烦又占地方的特性,让不少做影视生意的商人实在难以忍受。
毕竟,在运输、存储都要花费大量精力。
这一现象,接导致了光盘的横空出世。
这种巧轻便、存储量大的介质一出现,就彻底改变了影视存储的格局,让录像带逐渐被市场淘汰。
李星锋眯起眼睛,手指轻轻敲了敲茶几边缘,脑子里飞速闪过曾经的记忆片段。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第一份商业视频光盘,也就是 Vcd盘,是在 1993年由八嘎正式推出的,当时这个消息在科技圈和影视圈都引起了不的震动。
当时八嘎还特意联合了菲利普、索尼、松下等几个国际知名企业,一起制定了 Vcd的技术标准,试图垄断整个 Vcd市场。
然后……
八嘎就立马拿着这项技术,在大夏境内大肆敛财,靠着技术优势赚取高额利润,短短几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1993年 Vcd刚推出的时候,还只是在少数地区有售卖。
可1994年就从江港开始,像一阵风似的迅速风靡整个大夏,不管是街头巷尾的音像店,还是居民区里的聊话题,走到哪都能听到有人谈论 Vcd,连带着光盘的销量也一路飙升。
那时候的 Vcd盘,质量参差不齐,黑心一点的商家,为了多赚钱,会在一盘里强行刻录半部电影,画面质量差得不行,还逼着人必须买两盘才能看完一整部。
稍微有点良心的商家,会保证画面质量,在一盘里刻录一整部电影,可价格也不便宜,一张盘就要十几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数目。
但即便如此,光盘的出现,还是凭借着巧、轻便、存储量大的优势,彻底让录像带退出了主流市场,成了被时代淘汰的“老古董”,只有少数怀旧的人还会收藏。
这种便捷、存储量又大的 Vcd盘,在 1994年大夏境内爆火之后,1995年更是瞬间点燃了整个亚洲市场。
不管是日韩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的国家,都刮起了一股 Vcd热潮。
Vcd迅速成为家庭影视娱乐的主流产品,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一台 Vcd机为荣,要是家里有 Vcd机,在亲戚朋友面前都能多几分面子。
而配合光盘一起出现的 Vcd视频解码机,更是迎来了长达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句实在话,那十年里,只要是跟 Vcd和 Vcd解码机沾边的行业,不管是生产设备的厂家、销售产品的店铺,还是负责维修的师傅,从业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不少人都靠着这门生意发了家,从普通工薪阶层一跃成为老板。
另一个时空的记忆里,李星锋自己在 1994年也咬牙买过一套万燕牌 Vcd。
那时候的他,已经从原来那家死气沉沉、毫无发展前景的修车厂辞职,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修车厂。
不仅如此,还凭着过饶胆识,跟着一群家境优越的二代,一起做改装车、走私车的生意,手里也攒下了不少闲钱,在当时也算是个有钱人了。
可即便如此,买那一套万燕 Vcd再加上配套的高音质音响,还是让他心疼了好久,每次想起花出去的钱,心里都像在滴血,肉都在隐隐作痛。
毕竟,那套设备是真的贵。
第一代万燕牌 Vcd,一台机器居然要 5000块,再加上配套的 29英寸大尺寸电视机和进口的高音质音响,他前前后后足足花了三万多。
要知道,在那个“万元户”都能让街坊邻居羡慕半的年代,三万多相当于三个万元户的全部家当。
而他却花这么多钱,买了一套只能用来放电影的“玩具”。
可即便价格这么贵,那时候的万燕牌 Vcd还是供不应求,呈现出有价无市的状态。
因为万燕牌 Vcd的首批产品,受限于生产技术和产能,全球总共就只有 1000台,能抢到一台都得靠运气,不少人甚至提前半个月就去音像店排队,就为了能买到一台 Vcd机。
他之所以愿意花这么高的价钱买一套,一来是自己确实想体验一下新鲜事物,享受一下在家就能看电影的便利。
二来,是想跟某个二代合作,找专业的技术人员把这些东西拆解开来,仔仔细细研究研究里面的构造和技术原理。
毕竟,当时的万燕公司刚推出 Vcd机,只顾着抢占市场,并没有为 Vcd技术申请专利保护,这可是个大的漏洞,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抢占先机。
没有专利保护,就意味着这东西可以随意仿造,只要能迈过自己心里那道道德的关卡,不介意做仿造的生意,就能靠着仿造 Vcd赚取高额利润。
当然,如果道德底线再低一点,把 Vcd技术彻底破解之后,甚至可以拿着这份破解来的技术去申请注册专利,反过来限制原创公司使用,这种做法虽然不道德,却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就像另一个时空记忆里,某个车企,自己偷偷抄袭了别饶汽车外形,被发现后不仅不承认,反而在人家外形专利过期之后,抢先把这个外形注册成自己的专利,脸皮厚得让人咋舌,也让不少业内人士不齿。
不过,李星锋可没那么做。
他当时只是找渠道进了一批生产 Vcd机的零件,在城郊租了一个偏僻的厂房,开了一个专门生产盗版 Vcd视频解码机的黑作坊,跟那个二代一起合作,不声不响地闷声发大财。
喜欢重生1983,从卖小龙虾开始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重生1983,从卖小龙虾开始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