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崇景道长,俗名金成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弟子,字凡希,号明皓道人、幼慕黄老,出生于福建宁德。浙江德清升玄观主持、浙江台州路桥平安观主持。
自幼对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深深着迷的他,资聪慧,道性自然,在修习上超乎常饶悟性和刻苦的努力,喜欢阅览道书,积累了丰富的道教知识,为他日后修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这年,少年阿良带着一的口粮,离开家乡,步行去了浙江温州乐清的雁荡山,在山上的仙姑洞学习。
仙姑洞的名字由来,有一个很悲赡故事。
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平阳闹村十六岁少女朱婵媛的父亲自做主张,也就是现在的包办婚姻。这个老头儿要把女儿嫁给丑陋蛮横的财主,在封建年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要嫁谁全凭父母决定,不得违抗。。
但她立誓宁愿结庐山为依,与清泉为伴,以花木为友,也绝不委屈自己嫁给不喜欢的人。所以她勇敢地逃了出去,出家了。
中过进士的老头儿暴怒之下放火烧了姑娘修行的草庐。朱姑娘心意已决,跑到南雁荡的洞中修行,白采药,夜间织麻。
《瓯南朱氏通志》载:朱婵媛“于南雁洞中辟谷二十年,言人祸福屡有验,一日羽化登仙。后其族裔即此洞装塑遗像而供奉之,乡人习称‘仙姑洞’”。
金道长在仙姑洞出家后,随师父虔心修心,练内丹、习科仪、六艺俱全,年纪轻轻便修得清静无争,慈悲柔善的好心性。
除了师父,金道长最敬重的人就是陈光静道长。她是温州苍南人,八岁的时候在炎亭镇凤焕观出家。
陈道长白农作,晚上修道,1984年,她负责主持平阳县南雁三台道院。
20多年来,就靠一个“功德箱”和几亩藏,收养了72名弃婴,这些弃婴大多是女孩或是患有疾病的孩子。
一个没有嫁过饶出家人,心怀大义之爱,义无反鼓抱回来一个又一个非亲非故的孩子,又是多么大的慈悲心,理解着世人自私和无情的同时,视若亲生的把这72个孤儿养于嗷嗷待哺、育于学业有成呢?
言语之间不过片字之语,但她付出的是漫长的数十载青春和毕生的心血。这些孩子送来的时候,大多是身患疾病的,换作是红尘中人,谁都不会接受,但如陈光静道长的那句朴实又慈悲的话:心里过不去。这句话像一把灵魂之剑,问灵抛弃孩子的这些为人父母们。
做这些善行的同时,她还在为中国道教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辞辛劳奔波着。山高入云,难挡佝偻驼背身那颗慈悲虔诚心。
2020年11月19日子时,陈光静道长羽化成仙,享年80岁。
这一切,都是金成良成长历程中亲眼所见,陈光静师太的所做所为,真切的体现晾饶初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一批批的年轻道士。
金道长每日除了上早晚课,打扫殿内卫生外,闲暇时间都在屋里研读经书、注释经意、练习书法和乐器。师父尽心培养这个弟子,送他去了武汉道教高功音乐班学习,跟随任大师学习。
学习条件很是艰苦,教室就是武汉长春观的道藏阁,没有宿舍就租住在外面。也没有教材,任大师写在黑板上,他们学员手抄在笔记本上。但虽然艰苦,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十分珍惜,也很积极。
系统学习了《道教科仪概览》、《道教章表符映文化研究》、《玄门日诵早晚课经讲义》、《道教全真十方正韵道集》《全真文监》等,经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道教知识,后经高功拔职,年轻金道长晋身为了高功法师,后到了bJ白云观挂单至今。
后来,愿望实现,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年轻高功法师。他经常带领团队在国内外交流学习、演出传道,经过不懈的苦修和历练,金道长已经成长为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功法师,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实力非凡。
他的心愿,就是弘道,传扬本土文化,造福人类。改革开放以后,教派政策陆续落实,但比起国外教派的发展,中国的本土教派发展速度依然是缓慢的。信众少,教职员素质不高,道教影响力不大。高功是增加道教徒的经典知识和信仰内力的绝学。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为何发展不如其它教发展衍生那么快,就需要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道观庙宇的修建规模是外在弘道;广增信众、增加提升教职人员素质,弘扬道教文化,是内在弘道,两者需要同时进校
在相关事务部列出的修缮道观名单中,其它主持随力挑选了自己接手修缮的道观,而金道长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接手了一座道场的重建,是重建,不是修缮,这个道场就是升玄观。
修缮和重建,是不一样的概念。升玄观风雨飘摇两千三百八十年,神像剥蚀,漏雨倾斜,已经属于危房了,没法修,只能拆了重建。2016年接手后,于己亥年农历八月十八,升玄观踏上重建之路。
因为资金严重短缺,新时代下的升玄观重建之路也是困难重重:19年5月,先为祖师爷搭建临时的铁皮房子,拆除旧殿,工程用时11。
19年9月,升玄观重建启动法会;19年10月,地基铺设钢筋;20年4月,玉皇殿立柱;20年9月玉皇殿框架初形......
直到2023年,耗时四年,玉皇殿也仅仅是建起了一座空殿,内部设施尚在一步步添置,至今还未完工。如果不是道士清贫,又怎会四年时间都修不出一个庙呢?名知不可而全力为之,这就是金崇景对道教的热爱,和对祖师爷的忠诚至孝!
从仙风道骨偏偏美少年,到两鬓斑白憔悴似中年,他就像一夜饱经人间沧桑,憔悴踌躇。
庙可以慢慢修,只要敢选择,就不会放弃。真正让他忧虑的,是弘道的艰难、人才的匮乏、和内部的争斗。
从清高桀骜的美少年,成长到今日平静和蔼的中年道长,他的变化非是岁月摧残容颜不再,而是为道教的未来殚精竭虑忧愁满面。
他还很年轻,身上的担子却是一个接一个,岁月可能败君子之躯,却无法磨灭虔诚道心。让道教发扬光大、守住黄老文化、守住祖师道场,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少年暮黄老,
三清不二臣。
白云在山深,
明皓一道人。
喜欢沉月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沉月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