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伯划着一叶扁舟,一人一舟泛于青江上,江湖自此无范蠡。
扁舟来到了永安一处山青水秀、与世隔绝的深山密林中,真乃是归隐的绝佳之地。自古帝王多无情,就算勾践起了杀心,也找不到这里来。
师父临走时给他留下过一封信,信中是一幅山水画,后来越国灭了吴国,在一次庆功宴上见勾践心事重重,斜眼观察每一位朝臣,那眼神让范蠡背后一凉。那时才明白这画中景是师父留下的暗语,师父去了画中景归隐,劝他早日抽身去寻他。
看着画中景,找到了师父归隐地。船靠岸后,他把舟拉到河边柳下藏好,走进了深林。
簇名德清,取自“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之意。此山有名曰莫干山,绝世雌雄双剑“干将、莫邪”就出自此山。
少伯在密林中走了很久,穿过一片密不透阳的下坡竹林,脚下出现一块界碑,碑文刻影计筹山子昂碑”。
见子昂碑,如见师父。离师父修行的升玄观不远了。走过一条狭窄土路,两边皆是茂盛的参古树,弯弯绕绕,被树枝划伤了皮肤,他越走越快,眼前豁然开朗,升玄观出现在他面前。
终于找到了,少伯激动得红了眼睛,口中唤了两声师父,快步走向正殿。来到正殿门外,匾额上写着“计筹山昇玄观”。他喊了声师父,推开殿门走了进去,可是,殿内只有神坛上供奉的三清神像。
神像上落了厚厚一层灰,神坛上也是一层尘土,显然,很久没有人打理道观事物了。少伯走出正殿,唤了声师父,转向旁边的白石洞,推门进去,依旧空无一人。不免悲从心起,原以为就此可以与师父一起归隐山林,一起听风赏月,一起谈古论道。
除了尘土蛛网,没有找到师父留下的任何东西,信,或是其它什么,什么都可以。
少伯跪在满是灰的蒲团上,回想往昔师父传道时慈悲的音容笑貌,眼泪流出了眼眶。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铁一样的规律。
做为谋士,计然和少伯明哲保身才得以全身而退,可世间多少谋士功成名就后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
呆坐了一会,少伯起身,向着神像拜了三拜,在神前发下誓愿:“我范蠡,今归隐计筹山,定当主持好升玄观,虔信修道,坚守师父道场,让升玄观发扬光大,千秋永盛!”
少伯挽起袖子,为神像除去身上的灰,把神坛上的尘土清理干净,扫地、挑水清洗地面,里里外外把各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趁着色还早,下山买了香烛瓜果馒头,再回到观里时已经黑了。燃起香火,摆上贡品,把刚才上山时彩摘的白玉兰花插在盛有井水的陶瓶中,升玄观恢复了以往的仙气,一柱香过半,诸神像身上神光复照,殿堂生辉。
少伯见状。立即虔诚跪拜。夜深人静,少伯难眠,走出三清殿,来到门前的石桥上,坐在桥上看桥下溪水潺潺。
清风徐徐,听蛙声一片,远处竹林幽黑寂静,无人打扰,甚是清静。丑时刚过,来了困意,起身回到殿中,才发现忘了给自己安置睡觉的地方了。又走出来,在升玄观前后摸索找寻,竟然找一卷凉席,真是意外收货,可喜可贺。
抱着席子,左右琢磨要睡在哪间殿里,最终选择睡在三清爷脚下。铺好席子,先给神像叨了一番:“三清爷在上,升玄观地方实再狭,弟子暂时借住在三清殿一些日子,待弟子把庙修缮一新,就挪出去住自己的斋房,三清爷恕罪。”完,脱了鞋和外褂,趟在凉席上,思念着师父去了哪里,想着想着,睡着了。
刚入梦,有一人将他侧卧的身子扳转过来躺平,为他盖上了一条薄的棉被,感觉很温暖。虽然白日里闷热无比,但在深山密林中,夜晚还是很凉的。
这一夜,他整晚都在做梦,梦见了太上老君给他讲经,所以这一夜他并没有睡熟。迷迷糊糊听见山中鸡叫,睁开眼睛,色发蓝,亮了。睁开眼睛,惊得坐起,身上,真真实实盖着一条薄被......
“师父,是你吗?”少伯起身看看大殿上没有人,没有穿鞋便跑了出去,在院中唤了几声,依旧没有人回应。再次失落的回到殿中,穿衣,打水洗漱,给各神殿上香,打扫殿堂。
附近住的一些村民看到久无香火的升玄观上空飘着仙烟香气,都奇怪是不是计然道爷回来了。拿了刚蒸熟的粽子和新摘的杨梅去升玄观看望神仙道爷,今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来到庙中,四五位村民在殿外向里面张望,少伯刚从外面挑水回来,见有村民在大殿外不敢进去,笑道:“大家可以进殿去上香呀,升玄观以后都有饶,比如我。”
村民看着眼前这年过六旬的老道长,好像似曾相识,又肯定没有见过。于是问道:“道长慈悲,以前是计然道爷在主持升玄观,他无声无息地就走了,差不多快十年了,现在您是要来主持升玄观的吗?”
少伯总算是听到了一些师父的消息,原来,师父离去,已经十年了,他去了哪里?回过神来,才对村民道:“对的,我是新来的主持,升玄观以后都由我主持了,不会再没人管了。”
村民相互看看,忙把怀里抱着的一篮粽子,一篮杨梅递给了少伯手郑少伯感激万分,弯身行礼表示谢意。
村民又问道:“请问道长怎么称呼?少伯想了想师父曾交待过的话,道:“大家叫我陶朱公就好。”
村民听闻道长姓陶,道:“哦,是陶道长,这下好啊,升玄观有人主持打理,我们也觉得欣慰,荒废了这些年,每次路过,进来烧一柱香就走了,怪可惜的。以后我们会常来烧香祈福的。陶道长慈悲慈悲,你吃点粽子吧,刚蒸熟的,杨梅有点酸,但味道不错,你吃吧,我们不打扰了。”
少伯再次行礼,送走了好心的村民,回到大殿,先把粽子和梅子分成几盘,送到各各殿中的神坛上。
后来,一些慕道之士跟随少伯学道,也不乏玄门高道在此修校
少伯在主持升玄观期间,三次经商,便成了巨富,然后三散家财接济贫苦百姓。88岁,少伯寿终正寝。
世人称赞他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下。”因他三次致富,三次散尽家财接济贫苦百姓,淡薄名利,又有巨大的经商能力,后世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为商圣,商祖,财神。
范蠡去世后,灵宝派祖师葛玄接替了范蠡成为了升玄观新一任主持。葛玄字孝先,号仙翁,被尊称为葛仙翁,他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并称为四大师。
来到升玄观,葛仙翁虔信炼制丹药,修习道术。擅长符咒奇术,后被朝廷封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佑真君。
这年,战争之下民不聊生,战火硝烟中,升玄观没有幸免于难,被焚烧得破壁残垣。
朝廷名将杨沂中是慕道之士,将战火后受损严重的升玄观修缮一新。
当时的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名存实亡。
清明到了,太上皇要出游踏青,贴身太监谏言道:“奴才早听闻计筹山山青碧水、仙云雾海,风景奇美,今年奴才陪太上皇去个没去过的地儿看看,太上皇看可好?”太上皇甚喜,于是车马驾幸于计筹山,他又听公公这计筹山上的升玄观许愿十分灵验,可去祈福国运昌盛,时丰岁稔。
太上皇带众宫人来到升玄观,见此处竹林环抱,仙柏冲,白云缭绕,桥清泉,桃花如绯,鸾鹤飞鸣,静人心田,十分喜悦。对公公道:“零,赐建宫观,新宫观建好后改名升玄报德观。”
再次修建一新的升玄观没有主持,急需要有人主持道场。奉朝廷之命,杨将军后代奔赴茅山请来了茅山宗嫡传弟子杜道坚。皇帝亲自召见了杜道坚,赐号辅教大师,主持升玄报德观。
就在杜道坚带领道众广传道法,大兴玄学,建戒律清规,废旧立新大力改革的时候,昏庸腐败的朝廷瓦解了,元兵攻破了中原,大举南侵,烧杀抢略。
盛世归隐,乱世下山,世世代代都是如此。道教不言杀,眼见生灵涂炭,无辜百姓枉死战火之中,杜道坚冒死前往元军营面见元军统帅太傅伯颜。
伯颜久闻其大名,欢喜的接见了他,在元军大营设宴款待杜道坚。杜道坚对伯颜道:“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谁来坐下,百姓无力选择。那坐下之人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家人平安。可汗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下,也有能力决定谁的生死,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灵皆为蝼蚁,命只在朝夕。王者之力当为统一下,爱戴臣民使其臣服,利于民方可用于民。国安民富是根基,推广仁政是道,尊道者昌,逆道者亡。前朝如此,后世亦如此,正所谓道好轮回。可汗乃承命之子,已成定局,即为子,应遵道,不滥杀无辜,视蒙汉子民为同胞,不分民族,下则不会分。”
伯颜听完这番话,觉得在理,他本也是慕道之人,有些道缘,立即下令士卒禁制残杀汉民,禁止烧杀抢掠。最终以仁政平定了江南。
杜道坚一言止杀,功德无量。
伯颜带他面见可汗,可汗向他请教道:“我有心统一中原,初平定江南,定要将南方各城收于麾下,请教先生,新朝初立,如何稳定下?”
杜道坚答:“当务之急,安慰民心,立新法,不分蒙汉,不分高低贵贱,向下求贤,多养贤才,重用贤才。道德五千言,包罗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备。上至子,下至臣民,见道德五千言,如见人之道,可千百代推传。”
可汗大悦,下令支持道教。命其继续主持升玄观,并在计筹山北部扩建披云庵,起名通玄观,做为弟子斋房居住。可汗赐封他为隆道冲真崇正真人。
杜道坚亦如计然那般熟谙兔死狗烹之理,在受宠之时身退,可汗提点其弟子姚志恭继承主持升玄观,世世相传。
然,朝代更迭,你来我往,末年,更朝易主的历史剧目再次上演,升玄观又一次在历史的战火硝烟中烧毁了。
当地村心痛心于升玄观一次次在战火中被毁,联合起来重礼请炼师余体崖接手修复命运多劫的升玄观。
余体崖早闻命途多舛、屡遭焚毁的升玄观,这次他接手重建并主持升玄观,避讳之下改升玄观为升元观。他名下弟子众多,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并为弟子立下《规训》,公布在斋堂郑
余体崖率领鲁抱玉等弟子及其徒孙复建升元观。当地村民纷纷来拜访观望,激动地道:“神仙归来了!”但是不假年,余体崖去世了,鲁抱玉也随后去世了。修了一半的升元观只有依赖徒孙施栖云,带领徒弟陈慧熙等,苦守戒律清规,略加整修,维持香水。
就这样,濒临倒塌,摇摇欲坠的升玄观,在道长李理山的接管下,做为玉皇山福星观的下院,继续维持着香火。
山河变迁岁月淘沙,斗转星移时代更迭,时间的长河在送走了一代代古君王后,新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制。
升玄观见证了华夏统一时的古战场,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战场,硝烟中的升玄观毁之再毁。但,无论是在古代战火还是现代战火的洗礼下,只要有星星之火,它都将以燎原之势浴火重生。
喜欢沉月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沉月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