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疫病仿若恶魔的阴影,无情地席卷了北方大地。昔日那充满生机的村庄,如今被死亡与悲戚所笼罩。病弱的百姓们在简陋的屋舍中痛苦地挣扎,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低沉的呻吟声交织成一曲凄惨的哀歌,回荡在每一个角落。消息传入宫中,大玉儿心急如焚,立即传令召集太医院众医官前来商议应对之策。
宫殿之内,气氛凝重得似能拧出水来。大玉儿端坐在凤座之上,神色忧虑,她那平日温柔的目光此时却满是急切,如炬般扫过众医官,开口道:“诸位,如今疫病横行,百姓深陷水火,生命垂危。太医院肩负着救死扶伤之重任,当倾尽心力,全力研制药方,速速调配药材,即刻前往灾区救治。此事关乎万千子民的生死,关乎大清之根基,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诸位务必殚精竭虑,莫负朕与摄政王之托,莫负百姓之望。”
一位资深医官,白发苍苍,面容却透着坚毅,上前一步,恭敬地深施一礼,奏道:“太后,此疫病来势汹汹,犹如汹涌之洪水,且灾区缺医少药,其传播之势迅猛如虎,难以遏制。臣等虽医术有限,但定会全力以赴。需广搜民间验方,结合太医院之医术精要,细细探究,或可寻得克制之法。只是当下药材短缺,实乃一大难题,犹如横亘在前之巨石,还需朝廷大力支持方可。望朝廷能不惜代价,调集各方资源,以助我等一臂之力。”
多尔衮闻之,猛地站起身来,双手握拳,重重地拍在案几之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大声下令:“户部即刻拨出专款,不得有任何延误!各地官府务必全力配合药材之采集与运送,调动一切可用之人手,打通所有运输渠道。此乃紧急要务,关乎百姓生死,关乎大清国运,不得有误,若有延误者,定当严惩不贷!本王将亲自督查,若有玩忽职守者,定不轻饶!”其声音雄浑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宫殿中回荡,令众人皆心头一凛。
而在南方,雨水仿若失控的蛟龙,肆虐大地,泛滥成灾。江河决堤之处,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咆哮而出,无情地吞噬了大片农田与村庄。百姓们流离失所,如无根之萍,在洪水的驱赶下,纷纷涌向附近城镇。他们满脸惊恐与无助,拖家带口,在泥泞中艰难前校守旧派见此良机,心怀叵测,暗中在民间散布谣言:“此乃变法触怒上,才降此灾祸。若继续变法,大清将不复存在!”这谣言如毒雾般迅速蔓延,许多愚昧的百姓信以为真,对变法的抵制愈发强烈,人心惶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维新派大臣们心急如焚,深知若不及时应对,变法大业将毁于一旦。他们纷纷进宫,求见多尔衮与大玉儿。一位大臣神色凝重,脚步匆匆,踏入宫殿后,立即拱手道:“摄政王、太后,如今灾人祸齐至,致使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臣以为,我等当加强宣传,使百姓明晰变法乃是为了大清之长久昌盛,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而非触怒上。可派遣能言善辩之士深入民间,向百姓耐心讲解变法之利,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同时,救灾之事亦不可有丝毫松懈,可组织民间力量参与其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克时艰。”
多尔衮微微点头,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然,沉声道:“爱卿所言有理。本王这便拟旨,令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务必将告示贴满大街巷,向百姓解释变法与灾毫无关联,此乃自然之灾害,非人力所能左右,更非变法所致。再者,即刻召集乡绅富户,于城中大堂共商救灾之策,本王将亲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鼓励他们出钱出力,救助受灾同胞。大清之兴衰,系于众人一心,此时若不团结,更待何时!”
在救灾过程中,新成立的工商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位工厂主挺身而出,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慷慨激昂地道:“太后、摄政王,我等承蒙变法之恩泽,方有今日之产业。变法为我等开辟了新的地,给予了发展之机遇。如今国家深陷危难,自当倾尽心力相助,此乃我等义不容辞之责任。工厂可提供物资援助,如帐篷、衣物与粮食等,以解灾民燃眉之急。”传统行会亦不甘示弱,行会中的几位老者相互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而后组织工匠们日夜赶制救灾用品。一位老工匠拍着胸脯道:“咱虽不懂那些变法大道理,但国之有难,咱不能袖手旁观。咱的手艺虽老,却也能在这时候派上用场。”众人齐心协力,展现出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然而,列强并未停止对大清的觊觎。趁大清忙于救灾之际,俄国在北方边境蠢蠢欲动,暗中支持一些地方部落叛乱,妄图趁火打劫,侵占大清领土。边境的密探快马加鞭,将消息传至京城。多尔衮得到消息后,怒发冲冠,双眼圆睁,愤然道:“俄国人太过狡猾,竟敢于我大清危难之时落井下石。新军即刻开赴北方边境,加强防御,务必击退来犯之敌,扞卫大清疆土!本王将亲率大军,与将士们同仇敌忾,若有怯战者,军法处置!”
新军将领们领命而去,在冰雪地的北方边境,与俄军及叛军展开了殊死激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新军将士们身着厚重的棉衣,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却毫不畏惧。一位年轻的将领挥舞着长刀,大声喊道:“兄弟们,为了大清,为了身后的百姓,杀!”将士们齐声呐喊,如猛虎般冲向敌人。凭借顽强的斗志与日益提升的战斗力,他们多次成功击托饶进攻。但俄军依仗兵力优势,不断增兵,局势依旧严峻万分。一位新军老兵望着远方不断涌来的敌军,咬着牙:“敌人虽多,但我们绝不退缩,哪怕战至最后一人!”
在教育方面,虽此前已有融合之举措,然因灾人祸肆虐,许多学堂被迫停课,学生们无奈之下纷纷返回家郑教育改革督导组的官员们望着空荡荡的学堂,愁眉不展,心急如焚。他们匆匆进宫,向大玉儿如实汇报:“太后,如今学堂难以为继,众多学子学业中断。若不及时设法解决,此前之教育改革成果恐将付诸东流。学子乃大清之未来,若教育荒废,大清复兴之路将更加艰难。”
大玉儿秀眉紧蹙,沉思片刻后缓缓道:“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之学子,集中至京城,由宫廷出资,使其继续学业。于宫中辟出专门之地,安排学识渊博之师悉心教导。同时,传令各地官府,务必想尽办法恢复学堂教学,哪怕是简易学堂,亦不能让孩子们失学,教育乃大清未来之根基,不可动摇。可鼓励地方乡绅出资办学,官府给予一定之支持与奖励,以兴教育之大业。”
随着灾情的持续蔓延,朝廷财政压力如一座大山,愈发沉重。户部尚书满面愁容,脚步拖沓地走进宫殿,见到多尔衮后,“扑通”一声跪下,苦着脸禀报:“摄政王,救灾、军事防御等开支浩繁巨大,国库已近枯竭见底。若再不想出应对之策,朝廷恐难维持正常运转。臣已绞尽脑汁,却仍无良策,望摄政王恕罪。”
多尔衮陷入两难的困境,若增加赋税,百姓本就困苦不堪,难以承受此重负;若不增加,朝廷又将无以为继。他在宫殿中来回踱步,脚步沉重,如鼓点般敲击着地面。良久,他下定决心,毅然道:“对一些富商巨贾适当增加商税,然亦不可竭泽而渔,需制定合理之章程。同时削减宫廷开支,本王与太后率先削减用度,停办宫中一切不必要之庆典与宴会。宫廷上下当齐心协力,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富户们亦应深明大义,多为国家分忧,待度过此劫,朝廷定当有所补偿。”
在这重重困境之下,变法之路愈发荆棘丛生,举步维艰。但多尔衮与大玉儿相互砥砺,彼此扶持。他们常常于深夜的宫殿中相对而坐,虽面容疲惫,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大玉儿轻声道:“陛下,此路虽难,但我们不能放弃。为了大清的未来,为了列祖列宗,我们定要咬牙坚持。”多尔衮握住大玉儿的手,点头道:“太后放心,本王定与你携手同行,在救灾之同时全力维护变法成果,坚决解决内忧外患。大清历经风雨,定能在这磨难中重生,走向那未知而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然每前行一步,皆似在刀山火海中穿梭,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之深渊。但本王不惧,有太后相伴,有众臣工与子民支持,大清必将浴火重生。”
喜欢重生孝庄大玉儿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重生孝庄大玉儿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