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依旧洒落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然而城中的氛围却愈发凝重。大玉儿与多尔衮日夜操劳,变法之事虽有推进,却似陷入泥沼,各方矛盾纠葛如乱麻般难以梳理。
朝堂之上,维新与守旧两派的争斗未曾停歇。守旧派鳌拜暗中联合了一些宗室勋贵,势力不容觑。鳌拜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朝堂,他那魁梧的身躯仿佛带着一股压迫性的气场。他先向多尔衮与大玉儿行了一礼,而后挺直腰板,洪声道:“摄政王与太后,变法至今,工商扰乱,教育失序,新军亦有哗变之险,此皆变法之过,当速速停止,回归祖宗旧制,方可保大清安宁。”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拗,扫视着朝堂上的众人,似乎在寻找着附和者。
维新派大臣们面面相觑,虽心中愤懑,却一时不知如何反驳。这时,一位维新派大臣站了出来,拱手道:“鳌拜大人,变法虽遇困境,但此乃大势所趋。工商之变革,乃是为了富国,如今虽有矛盾,不过是新旧交替之磨合。教育变革,也是为了开民智,培养适应新时代之人才。新军之事,不过是粮饷暂时短缺,并非变法之错。”
鳌拜冷笑一声,上前一步,道:“哼!大人所言,太过轻巧。你看那津城内,工商冲突不断,工厂与行会势同水火,百姓生活不得安宁,这难道是富国之象?再看那教育,新式学堂教些洋玩意儿,旧私塾的国学传承被弃,学子们思想混乱,忠君爱国之心何存?新军因军饷拖欠,士兵们怨声载道,若不及时制止变法,恐生大乱啊!”
维新派大臣皱了皱眉头,正要回应,多尔衮开口了:“鳌拜,你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工商之事,本王已在着力解决,冲突只是暂时,待新规完善,必将走上正轨。教育变革,本王与太后已有决策,融合新旧,定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新军军饷,户部正在筹措,怎可因一时之难而否定变法大业?”
新军因粮饷问题,军心开始动摇。军营中,士兵们围坐在一起,个个面带愁容。一位年轻的士兵紧握着手中的长枪,无奈地叹息:“咱在这拼死训练,却连军饷都拿不到,家中老尚需赡养,这可如何是好?”旁边一位老兵则安慰道:“莫急,王爷定会想法子的,咱新军可是大清的希望。”
这时,一位将领走进士兵们中间,他面色凝重,看着士兵们道:“兄弟们,本将知道大家的难处。但如今变法之际,朝廷也有难处。摄政王正在努力,我们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士兵们纷纷抬起头,一位士兵大声道:“将军,我们不怕吃苦,可这军饷拖欠太久,家中都快揭不开锅了。”将领叹了口气:“本将已多次向朝廷上书,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大家务必坚守,不可生乱。”
多尔衮心急如焚,他深知新军若乱,大清将失去最后的依仗。他一面督促户部从各地紧急筹措物资,甚至不惜动用内帑以解燃眉之急;一面亲赴军营,骑在高头大马上,快速进入军营。他翻身下马,看着士兵们,大声道:“本王定不会亏待诸位将士,变法之利,终将惠及全军。此刻艰难,只是暂时,待度过此劫,大清必将以荣华相报。”士兵们见多尔衮亲临,纷纷跪地,高呼:“王爷圣明!”
外交方面,索尼的出使虽有初步交流,却也带来了诸多棘手难题。各国列强对大清变法态度不一,有的妄图借机大肆掠夺,有的则持观望态度,暗中谋划在大清的棋局中谋取最大利益。
索尼归来,匆忙进宫觐见多尔衮与大玉儿。他行完礼后,神色凝重地道:“陛下、太后,此次出使,英国虽表面答应商贸合作,然其在我大清沿海地区频繁调动舰队,其威慑之意不言而喻。臣与英女王谈判时,其提出诸多苛刻条件,不仅要求开放更多商埠,还欲插手我大清海关税务。臣据理力争,言明我中华之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才暂且搁置争议。”
大玉儿微微皱眉,问道:“那法国又是何态度?”索尼接着:“法国更是在边境增兵,对大清边境领土虎视眈眈。臣与法国政要会面,他们提出要大清割让部分沿海岛屿作为通商口岸,臣怒目而视,严词拒绝。但法国并未放弃,仍在暗中谋划,其野心昭然若揭。”
多尔衮拳头紧握,怒道:“洋人如此放肆,欺我大清太甚。我大清变法图强,他们惧且欲阻,外交之上,需万分谨慎,更要早做防备。”
国内民间,对变法的反应愈发两极分化。在城市之中,新兴工商阶层与传统行会的矛盾逐渐升级为暴力冲突。津的街头,行会与工厂的工人时常发生斗殴,城市秩序混乱不堪。
一位工厂主站在自家工厂门口,对着一群闹事的行会打手喊道:“你们为何无故来此闹事?我等开办工厂,也是为了振兴大清工商,于国于民皆有利。”行会的一位头目挥舞着手中的棍棒,恶狠狠地:“你们这些洋玩意儿,抢了我们的生意,让我们的工匠没了活路,今就是来教训你们的。”工厂主身后的工人们也拿着工具,毫不示弱,双方对峙着,气氛剑拔弩张。
而在乡村,百姓们对变法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江南地区,因新农业技术的推行,部分村庄已初见成效,粮食产量有所增加。钱启站在田边,看着茁壮成长的庄稼,对前来查看的村民们道:“各位乡亲,这西洋作物和灌溉之法就是好啊。你们看,这庄稼长得多喜人,这都是变法带来的好处。”一位村民笑着点头:“钱老爷,您得对,起初我们还不信,现在看来,这新法子真不错。”
然而在北方及偏远地区,百姓们依旧担忧土地被夺,对变法充满恐惧与抵触。一位老农站在自家田埂上,望着远方,满脸忧虑地对邻居:“这变法变来变去,会不会把俺们的地都收走啊?俺们就靠这几亩薄田过活,没霖可咋整?”邻居也附和道:“是啊,俺也听了,这变法弄出好多新花样,俺们心里没底啊。”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林制变法政令的规模叛乱,官府派兵前去镇压,一位官员骑在马上,对着叛乱的百姓喊道:“你们莫要听信谣言,变法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若再执迷不悟,定当严惩不贷。”可百姓们依旧不为所动,局势陷入僵局。
教育变革亦陷入僵局。新旧学堂的融合虽有大玉儿与多尔衮的决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位旧私塾先生坐在学堂里,对着几位来访的新式学堂教师,生气地:“你们新式学堂,教些洋学,摒弃孔孟之道,乃离经叛道之举。我等自幼诵读圣贤之书,遵循祖宗之礼,此乃育人之正道。洋学之流,不过是些旁门左道,会乱了我大清学子之心。”新式学堂的一位教师上前道:“先生,您这就误会了。洋学中有诸多先进科学知识,可开民智,强国家,何错之有?如文地理之学,可使学子了解世界之广袤;数学物理之学,能助大清科技之进步。若一味守旧,大清将如何与列强抗衡?”旧私塾先生哼了一声:“经史之课,能与我等纯粹之国学相比?莫要狡辩。”
大玉儿看着日益复杂的局势,心中忧虑万分。她深知变法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若不能妥善解决各方矛盾,大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多尔衮则展现出强硬的一面,他决定对守旧派予以坚决回击,对煽动新军闹事者严惩不贷,同时加大对维新派的支持力度,加快变法步伐,试图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冲破困境。
多尔衮于朝堂之上,目光坚定,声震屋瓦:“朕与太后心意已决,变法之路,虽艰难险阻,然绝无退缩之理。大清之命运,在此一举,诸臣工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否则,国法无情。”台下诸臣,神色各异,有的点头称是,有的面露犹豫,大清的未来,依旧被重重迷雾所笼罩,变法之路,仿若在暴风雨中的孤舟,飘摇不定,不知驶向何方。
喜欢重生孝庄大玉儿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重生孝庄大玉儿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