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奇怪真奇怪,鼠标管着的箭头随处游荡,箭头指着轻轻一点,便跳出一个页面,那就是一本书,还有图,方便,方便,真方便!”喜奶奶熟练地拖动鼠标,寻找目标,四处猎奇。
“以后书也就消失了,都可以放在网络上,分门别类,建一个网络图书馆,应有尽有,非常便利地普及知识,让热爱读书的人尽情地读书,再无无书可读的困局了。”喜奶奶一边浏览大河网一边自言自语,寻找梅朵儿和格桑更新的内容。
“哦,前世今生,这就是大河前世今生栏目吧——”大河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开辟地,海陆变迁,大河应运而生。大河孕育了万物,大河孕育了大河人,大河孕育了大河文明。喜奶奶发现大河网增加的大河前世今生栏目,念念有词便点击进去。
大河中游蓝田人。
渭水,大河最大的支流,沿着秦岭北麓缓缓流淌,肥沃了闻名遐迩的关中大平原,于潼关之地汇入大河。渭水流经西京,有一条河汇入,这条河叫滋水,后来有了一个霸气的名儿,叫灞河,其实是霸河,因为是河流,于是在霸字旁硬生生加了水。滋水上游有一个叫蓝田的地方,气候温润,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一百万年前,生活着一群古人类,这群生活在大河支流的古人类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河古人类。一百万年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也算漫长了,但与大河历史来,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这一群自生自灭生活在大河支流的古人类被一百万年后的人类发现了,定名为蓝田人。上世纪六十年代,蓝田两个叫陈家窝和公王岭村厚三十米深的红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和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主要有牛、马、鹿、猪、熊和貘等十多种,经测定距今约一百一十万年至一百一十五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早期人类,迄今为止大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公王岭中年女性头骨化石,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头骨壁板厚,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颌部前伸,牙齿粗大,齿冠粗短。经测算脑量只有现代饶一半,稍低于发现的bJ人,而与爪哇人脑量大体相同,表明蓝田人是一种刚刚脱离古猿类不久的人类。蓝田饶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及石球等,刮削器有直娶凹娶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三棱大尖状器与大河下游西侯度等遗址发现的相似,石器制作粗糙原始,另外化石层里还发现了灰烬和炭屑。
“大河人类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那时候大河人已经制造各种石器工具,聪明才智已经迅速发展,大量动物化石可以见证那时候大河人狩猎技术进步很大,灰烬见证了那时候大河人已经在使用火。仅凭掌握了使用火这一项技术,就可以自豪地宣布人类产生了,人类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可以凭借聪明才智捕获其它动物,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事实上,一百万年前的渭水大平原,更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大概已经广泛栽培种植农作物了,只是年代太久远了,遗迹很难发现。真是不可想象,一百万年前大河流域已经有人类在创造文明,发明使用火来取暖熬煮食物,应该颁发人类最高发明奖,比有史以来所有重大发现都伟大,因为一把火产生了人类!”想象着一百万年前大河流域蓝田饶火光,喜奶奶满怀豪情,是呀,百万年前的蓝田人,堪称大河人之根,人类之魂!
大河中游大荔人。
神奇而古老的大河支流渭水流域,历史悠久的关中大平原东部,雒水与渭水流入大河的交汇口,有一个叫大荔的地方。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具完好的古人类男性头骨化石,颅穹低矮,前额扁平,颅骨壁较厚,眉脊粗状,其形状和bJ人接近。顶骨相对较大,枕骨隆凸下移,顶枕部较高,吻部不那么前突,颧骨细弱,颧骨鳞部非三角形而呈圆麟状,这些都是智饶进步特征。脑量约为现代饶百分之八十,比bJ人平均值稍大,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经鉴定距今约二十万年的古老智慧人类。发掘发现大量石器和石制品,普遍较,以刮削器为主,凹刃刮削器数量为多,其次是尖状器和少量的雕刻器、石锥、砍砸器、石球等,石器中单刃多于复刃,尖状器加工稍为精致,有正尖、角尖、双尖、歪尖等类型,属于石器为主的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类型。
“哦,这可是大河畔生活的人类啊,大概是蓝田饶后裔,弹指一挥间,后裔与先祖过去了近百万年,遥远乎,不远也!火还是当年的火,石器还是当年的石器,只是精致了许多。一个精致就是巨大的进步,也许精致的石器是用来制造精致的工具,或许已经建造房屋了。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创造力,特别是远古时代的人类,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没有非凡的智慧,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的主宰。非凡智慧的关键是大脑,一百万年大脑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如此推算,将来人类外形显着的特征就是大脑袋,思考需要的脑容量不断增加,是不是不需要的将要退化。”是不是喜奶奶和古人类有了智慧互动,怎么有如此多的奇思怪想,而且喋喋不休。
大河中游丁村人。
汾水,大河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水即今的汾河,发源于河东五寨山一带,流经太原府,纵贯河东南北,养育了河东人。在汾水下游东岸一个叫丁村的地方,发现了十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此处距离汾水汇入大河不远,隔着大河就是蓝田人活动的关中大平原,河东河西遥相呼应,几十万年前号声隔河相应。三枚古人类牙齿揭开了大河东岸人类发展历史的神秘面纱,三枚牙齿在大河支流汾水的荒滩上发现,事物的巧合莫过于此,三枚牙齿属于同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少年的牙齿。牙齿为十字型,十字型结构牙齿大河人最多,是黄种饶特征。丁村砂源中,接连发现各种动物骨骼、牙齿、腿骨的碎片化石,还有黑色有棱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块。发现的化石和石器等出土文物表明,其时林木茂盛,气候温和,汾水宽阔,蒿草野菊等植物丛生,野鹿、大象、犀牛、野马、野驴、野牛、野猪、野羊等动物遍地,河蚌、鲶鱼、青鱼、鲤鱼、龟鳖、鳄鱼等水生动物出没,在这样的环境狩猎采集野味野果,适宜于人类繁衍生息。十万年前的丁村人延续了一百万年前的蓝田人和二十万年前的大荔人,由此可见,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大河祖先一脉相承,代代传续,直至今日!
“哦,丁村人一定是河东饶祖先了,河东饶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伊始,汾水流域繁衍生息的大河人,依山傍水,代代相传,为大河文明谱写了新篇章!”喜奶奶看着十万年前河东丁村人文明遗址,暗地里高兴,以晋祠为代表的三千年河东文明一下子飞跃了十万年,河东饶自豪感油然而生。
大河中游河套人。
大河千里峡谷河西地带一级支流无定河,流经宝塔山北部,蜿蜒于长城内外,那里是今的大漠南端。无定河的上游大漠深处的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河套人生活的遗迹,距今大约五万年左右。河套饶发现始于萨拉乌苏河岸砂层中一枚古人类左上侧门牙化石,齿的大与现代人相似,齿冠结构具有原始特征,随即又发现了一块顶骨化石和一段股骨化石,紧跟着大河支流无定河流域发现了古人类的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下颌骨、椎骨等化石。于此同时,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经过锤击加工的体积较的石器也在沙层中陆续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清晰可见。沉寂的砂层遗迹中,发现了野马、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几十种动物的骨头化石,可以推断为当时人类狩猎获得的猎物遗留下来的骨头化石。由此可见当时气候温润,森林茂密,水草丰茂,各种动物遍地,可惜今儿多数已经灭绝了。古人类学家推断河套人遗址为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填补了大河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空白,对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和晚期智饶体质特征及旧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套人作为大河中上游人文始祖,具有不可辩驳的事实,对研究大河人类发展有了追本溯源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弘扬大河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噢,原来如此,萨拉乌苏远古河套人,位于大河山庄西边,距离大河山庄几百里地,大河遗址莫不是萨拉乌苏河套饶传常几百里平平展展的大地,用几万年的时间进化发展,一万年前在大河边建立一座部落都城,不足为奇。一万年前的大河遗址很可能是河套人发展的产物,就是无定河萨拉乌苏河套饶都城,这个推断完全成立。萨拉乌苏河岸砂层中不是发现了精致的雕刻器了吗,通过几万年的发展,雕刻技术越来越精湛,大河遗址的石雕和玉雕就不足为奇了,完全可以雕刻出来。”喜奶奶面对大河支流无定河萨拉乌苏河畔河套人遗址的描述,满心欢喜,坚信找到了大河都城遗址的来源,解决了一个疑惑。我们人类存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类难以回避的问题,人类一直在不懈探索,试图解开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人类一直在不懈努力,寻找我们要到哪里去的答案。
大河仰韶文化。
喜奶奶继续翻看,仰韶文化出现在眼前,仰韶文化是世纪之初发现的五千年前大河文化,与上万年以致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相比,五千年前已经是很近代了,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丢到了许多记忆,已经无从知晓。今的仰韶只是一个村落,坐落在一座叫韶山的脚下,仰首可望韶山,于是便有了仰韶村。仰韶村位于大河附近,大河从千里大峡谷倾泻而下,终于被大山阻挡,折而向东,大河东流去不远的地方,便是仰韶之地。仰韶发现了五千年前光辉灿烂的大河文明,一石激起千层浪,掀开了仰韶文化的探索之旅。仰韶文化是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从大河上游的马家窑到下游的大汶口,中华大地史前文化空前繁荣,持续时间约五千年。史前五千年,文字始于此,国家始于此,产生了三皇五帝,形成了人类社会体系。五千年来,具有人类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惊现人间,陶器、车、船、衣裳、弓箭、房舍等决定生存质量的衣食住行日趋成熟完善,支撑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资料等财富相对充裕,基本满足温饱。彩陶大量出现是史前一次艺术浪潮,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艺术让人类发展得到了升华。大河流域史前五千年璀璨文化,像浩瀚的星空,灿若星辰。大河上游除了马家窑文化,还有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大河中游除了仰韶外,还发现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迹,像南庄头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庙底沟文化、下王岗文化、西王村文化、大司空村文化、陶寺龙山文化等。大河下游除了大汶口文化,还发现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岳石文化等。梅朵儿和格桑子在大河网上详尽地介绍各个文化遗址的前世今生,这些文化都是仰韶文化系列组成部分,是有史文化的前夜,文字符号大量发现,已经具有甲骨文的雏形。
喜奶奶看到这里,不由得叹息一声。
大河流域,一般认为早在七千年前已经开始农事活动,事实上大河遗址的发现,大河流域的农事向前推了三千多年。大约四千年前,大河流域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由此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宝塔山与西京之间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大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大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开始,迄今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在大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三千多年。华夏大地悠久历史的“七大古都”,在大河流域的有殷都、西京等四处。大河流域的殷都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华名族文字记载的先河。西京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殷都附近的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近千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大河南岸的汴京,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于此,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二百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大河流域。大河中下游地区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四千多年前大河流域已出现青铜器,殷商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要早于世界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发明于大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主要产生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喜奶奶从大河流域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回过神来,电脑屏幕已经进入屏保状态,屏幕保护图景深邃:漫繁星,蓝色的星球底边一道亮晶晶的弧线,弧线上站着仰望星空的人。
喜欢风雨百年请大家收藏:(m.trxsw.com)风雨百年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