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歇被章邯手下大将王离胖揍了一顿,赵军扛不住,赵王及臣子们,在手下保护下逃进了巨鹿城
这时赵王向楚王熊心求援,“楚王,弟有难,在巨鹿被秦军团团包围,速发兵来救!
来晚了就见不到兄弟了!”
赵王有事找领导是对的。
熊心是起义军的共主,岂能袖手旁观,于是派军队去救赵王~~~
谁知楚王从彭城发兵到巨鹿,楚国救兵足足走了两个月,这是咋回事呢?
咱们把镜头切到章邯斩杀项梁后。
章邯杀了项梁后,并没有进攻彭城,而是杀向了赵国。
赵军怎么能抵挡住如狼似虎的秦军进攻呢?一败涂地!
邯郸城被攻破,赵相张耳劝赵王歇赶快逃,“大王,此时不跑就来不及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跑路是必须的,赵王歇毫不动摇。
就这样,张耳趁乱保护着赵王歇向北逃进了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县)。
……
张耳和陈馀是刎颈之交,属于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
然而在关键的生死之战,陈馀却没在张耳和赵王身边。
原来早在秦军包围邯郸之前,陈馀奉赵王之命到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带,招募士兵,陈馀侥幸躲过了一劫。
章邯攻下邯郸后,把邯郸百姓全部迁徙到了河内,然后一把火烧毁了邯郸城。
“赵王歇,你以为跑到巨鹿就没事了?想啥哪!”
章邯发出嘲弄的声音。
随后他派手下大将王离为主帅,苏角、涉间为副,三人率20万大军去攻打巨鹿。
章邯留下来是为他们筹措军粮。同时叮嘱王离一定要活捉赵王歇,还有那个狗头军师张耳!
章邯手下的这三位将军都是一等一的牛人。王离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
苏角和涉间二人曾是蒙恬手下的猛将,后奉二世之命,跟随王离一起来帮章邯。
巨鹿城中的张耳和赵王脚跟还没站稳,秦军就追击而至,把巨鹿城团团包围。
张耳站在城头一看,秦军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
“卧槽!这得有40万大军,指望楚军一支人马救援肯定不校”
张耳走下城头,赶紧向齐国、燕国等诸侯国求救。
张耳一口气写了十几封求援信,派人混出城去送信给各诸侯王。
当时楚王熊心就收到了赵国的求救信。他开始考虑派谁率军队去救赵国。
在楚王熊心准备派兵之前。为一件事项羽和刘邦吵了起来。
为么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熊心召集六国诸侯开会,讨论谁带兵西进打咸阳这件事。
咸阳是秦国的国都所在地,陈胜起义时,其手下大将周文打到了潼关。
眼看要得手,谁知半路杀出个章邯,周文被章邯打败自杀而亡。
熊心召开这次诸侯大会,就是要确立一位带兵西进的统帅。
熊心在台上面向各路诸侯道:“各路英雄豪杰,有谁愿意带兵攻打咸阳?”
众诸侯一听纷纷表示自己可以去。
率先打下咸阳等于灭了秦国,谁不愿意争头功呢?
当然这里面包括刘邦和项羽,二人还为此争吵了起来。
其他诸侯见二人争抢,觉得抢不过二人。也许觉得攻打头阵有危险,都选择了沉默。
熊心不愿意让项羽率军西进攻打咸阳,假如项羽立下大功,他的日子更不好过。
熊心倾向选择刘邦。
此时只见项羽站起来道:“大王,我们项家与秦国有不共戴之仇。
远的不,我的叔叔就死在了章邯之手,这次应该由我带兵杀进咸阳。”
楚王不好意思直接回绝项羽。
笑笑:“今咱就讨论到这吧!回头我征求一下三老的意见,明我宣布结果,散会!”
到了晚上,熊心召来丞相吕青、吕臣父子以及彭城三老,商量是派项羽还是刘邦去攻打咸阳。
丞相吕清首先发表意见,他刘邦宽厚待人,项羽残暴不仁,刘邦去为好。
接着吕青道,“项羽在襄城之战后大肆屠城,杀光了全城的官兵和百姓。
这种人攻下咸阳同样会屠城。
而刘邦则宽厚待人。
宫中的三老和老臣们,也项羽不适合带兵西进。
假如项羽攻破了咸阳,按他平时的表现肯定会屠城,这样有可能会引起兵变。
为防患未然,还是不让他去为好。
刘邦宽厚容人,让他带兵西进比较合适。
就这样,熊心定下了让刘邦攻咸阳的方案。
无巧不巧,到邻2,还没宣布,赵国的求援信到了,赵王请求熊心派兵解巨鹿之围。
这也等于给熊心找了个下台阶。
让刘邦西进不让项羽去,项羽肯定不满意。
这下好了,可派项羽去解巨鹿之围。
熊心盘算好这一切,召集诸侯们开会。
会上宣布刘邦率军西进攻咸阳。
项羽、宋义、范增三人带兵去救赵王。
同时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兵发巨鹿。
熊心最后宣布“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思是谁先攻破咸阳谁做关中王。
熊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励各路诸侯奋勇争先推翻秦国。
此时项羽心中虽不满意,转而一想,解赵国之围后,我马上带兵西进也不迟。
想那刘邦有何本事攻下咸阳?最后还得靠我。
想到此,项羽心情不再那么郁闷。
……
熊心拜宋义为上将军,显然是为了打压项羽。
项羽为副,他得听宋义的指挥。
宋义,项羽,范增一行人,带着5万楚军,汇合燕国和其他的诸侯国的10万联军,一起开赴巨鹿。
项羽的心思是尽快把赵王救出来,然后率军西进与刘邦争头功。
秦末关中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及周边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关中在秦末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秦国发源地和统治核心区域。
此外关中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有诸多优势,这也是萧何、范增两位谋士,为何让他们的主人西进,争当关中王的原因所在。
世间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
项羽越是着急赶路,宋义却唱起了反调,不走了。
话救赵部队走到安阳(今山东曹县)时,宋义命令部队驻扎了下来,不走了。
这一停就是一个月,项羽急眼了,去找宋义质问为何驻扎不走?
宋义翻翻白眼道:“你懂个啥?用脑子想想好不好?我这招叫以逸待劳。
我就是让赵国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然后楚军再发起进攻。”
项羽愤怒道:“我们应该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
如果贻误战机,秦军胜了,士气高涨的时候,咱们能打得过秦军吗?
况且秦军人多势众,超过我们两倍的兵力,哪有便宜可占?
如果赵国有把握取胜,他们还请援兵干嘛?
如果楚军不救赵国,赵国必败,秦军必胜,何谈什么以逸待劳?”
项羽实战知识不输宋义,直怼得宋义哑口无言。
宋义觉得丢了面子,恼羞成怒,将项羽逐出大帐。
下令谁再惑乱军心者定斩不饶。
驻扎到第40,宋义依然没有上路的意思。
项羽再次找到宋义,谁知宋义和他的部下正在喝酒狂欢。
原来宋义设宴欢送他儿子宋襄去齐国任丞相。
宋义和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是朋友,他通过高陵君显向齐王贿赂,他的儿子宋襄被推荐做了齐王丞相。
项羽的怒火实在压抑不住了,到了晚上,他摸进宋义的大帐,一刀砍死了宋义。
到了明,项羽是奉楚王之令,杀哩怕死止步不前的宋义。
事已至此,楚王熊心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带联军去救赵王。
可怜宋义之子宋襄,还没摸到齐国丞相的相印,半路上就被项羽派出的杀手杀了!
项羽抖擞精神,带着楚军和联军,渡过黄河杀奔巨鹿而去。
……
王离、苏角、涉间三人带20万兵马包围了巨鹿。
攻了一个多月愣是攻不下来,只好围困巨鹿。
此时章邯带着20万军队驻扎在了棘原(今平乡西南)。
章邯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保护王离军队的侧翼,一方面为王离军队提供军粮。
打仗粮草先行,王离军队每耗费巨大,从哪儿来?
还不都是章邯提供的?
巨鹿之战打了一年,真正交手只有两个月。
既然不能速战速决,粮食供应是关键。
为此章邯还派了一支人马,通过修筑土墙形成封闭的通道方便运粮。
这样一来,供应王离攻城大军的粮食就解决了。
但是巨鹿城赵王军队的粮食撑不了多长时间。
如果项羽的部队不能尽快解围,赵王不被打死也得饿死。
不能再拖延了,项羽带领楚军对王离来了一个反包围。
这时候的情况是,项羽军队有5万,诸侯联军有10万,总共15万义军,要对付40万秦军。
双方的兵力相差一半还要多,诸侯联军心里没底,谁都不敢进攻,于是形成了“围而不打”的局面。
巨鹿城头上的张耳看得清清楚楚。暗道不好,诸侯王们出工不出力。
这时在常山招募士兵的陈馀,听到赵王被围在巨鹿的消息,带着5000人马赶了过来,加入到了诸侯联军行粒
张耳派人给陈馀送信,让他带兵攻打王离,起个带头作用。
陈馀直接回信拒绝,让去打王离无异于“以卵击石”,去也是送死。
还是留下我,以后为你和赵王报仇吧!
张耳再次去信斥责陈馀贪生怕死,了一些不忠不义的话。
逼不得已,陈馀让5000人马去打王离,结果全军覆没。
时间一的过去,如果再拖下去,一旦巨鹿城内缺粮,里应外合的时机就错过了。
时间不等人,项羽果断命令蒲将军和英布,带5000人马,去摧毁章邯修建的运粮甬道。
蒲将军和英布不负重托,成功摧毁了秦军运粮通道,王离的大军面临着断粮局面。
“一日无粮心中慌”,王离马上写了一封信,派手下飞马去通知章邯发兵包围项羽军队。
如果章邯按计划发兵,到时候王离从里往外打,章邯从外往里打,这样就能把项羽部队夹击而死。
人算不如算,王离的求救信如石沉大海,章邯没有发兵来救。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封信落到了章邯的弟弟章平手上。
章平担心哥哥伤病还没好利索,怕哥哥着急旧病复发,没把求救信交给哥哥。
也就在这空档,项羽抓住有利时机,率领楚军渡过漳河来到了巨鹿城下。
项羽的意思是,诸侯联军,你们不是不敢进攻秦军吗?
我让你们看看,离开你们,我项羽一样能解巨鹿之围。
在攻击王离军队之前,项羽下令士兵们只带三的口粮。
言外之意就是,三拿不下王离军队,那就是死路一条。
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下令,把所有的船全部凿沉,表示这一战没有退路可言。
要么大家喝庆功酒,要么让别人吃大餐。
此后就出现了“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这两个成语。
不得不项羽这一招激起了士兵们“向死而生”的求生欲望,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虽然王离所率领的“北地军”是秦军中的铁军,但是在不要命的楚军面前落了下风。
在一时间内,项羽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向王离发起了9次进攻。
换来的结果是,秦军一败涂地,主将王离被俘,副将苏角被杀。
涉间走投无路,举火点燃大营,与士兵一起自焚而死。
章邯得到消息,救援已来不及,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带着20万人马落荒而逃。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
收拾完战场,那些诸侯王们战战兢兢跪在项羽面前,不敢仰视项羽,吓得一个个后脊梁冒冷汗。
巨鹿之战是项羽扬名立万的一战,此后再无人超过他的“以少胜多”的战绩!
喜欢汉朝兴衰史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汉朝兴衰史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