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所有数据柱的光华达到极致,亿万光点奔涌、交织,最终在大厅上空汇聚成两个由各种语言字符构成的、璀璨夺目的巨大词汇:
“共生 | coExIStENcE”
“未来 | FUtURE”
与此同时,建筑外立面爆发出一场无与伦比的光影盛宴。七座塔楼仿佛一个被彻底唤醒的超级智慧生命体,将其思考与愿景以光的形式,辉煌地投射在城市的际线上,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序幕,正在簇,此刻,由人类与AI共同拉开。
光芒渐熄,但大厅内的人们久久不愿散去。裴语迟被围在中间,回答着一个个热情未减的问题。
发布会正式环节结束的柔和提示音响起,但“数据大厅”内的人群并未散去。
裴语迟被一群意犹未尽的记者围在中央,他脸上依旧带着从容的微笑,耐心解答着关于技术细节的追问。
然而,一道略显清冷的声音穿透了温和的讨论圈,清晰地将众饶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裴先生,您的蓝图令人惊叹。但我想问一个关于您自己的问题。”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缝隙。话的是陆诗文,一位以犀利和深度报道闻名的资深调查记者。
她曾因揭露过某大型科技公司的伦理丑闻而名声大噪。她站得笔直,目光如炬,直视裴语迟。
“据我所知,您的家人,您的妻子希雅女士,以及您的一对儿女,并未出现在您这100位志愿者的候选名单中,甚至不在未来社区的预备观察名单上。”
陆诗文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如果‘智启未来’真的如您所描述的那般安全、充满机遇且意义深远,为何您最珍视的人,却被您排除在这幅‘共生’画卷之外?这是否意味着,连您自己,对这个实验的潜在风险也心存疑虑?或者,您的家庭,本身就不认同这个项目?”
刹那间,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裴语迟脸上,捕捉着他最细微的表情变化。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直指核心矛盾——理念与私心的冲突,公共宣言与个人选择的背离。
裴语迟脸上的微笑微微收敛,但并未消失,只是沉淀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神情。
他正要开口,一个温柔却坚定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
“这个问题,或许由我来回答更合适。”
是希雅。她不知何时已来到人群外围,手中牵着他们三岁的女儿裴慕雅。儿子裴慕希则有些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大人。
希雅的出现自带一种沉静的气场。
她走到裴语迟身边,与他并肩而立,目光平静地迎向陆诗文和所有好奇的视线。
裴语迟侧头看她,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有感激,也有隐忧。
“这位记者的问题很深刻。”希雅的声音清晰而柔和,“但答案并不像‘排除’或‘不认同’那么简单。”她轻轻握了握女儿的手,慕雅仰头看着妈妈,大眼睛里满是信赖。
“我和裴先生,对于科技与人类未来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交流,甚至争论。”
希雅坦然道,“‘智启未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验,但它首先是一个‘实验’。语迟作为项目的推动者,他的角色是确保这个实验能够在尽可能安全、公正的框架下进行,为全人类探索可能性。而我和孩子们……”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饶脸,最终落在陆诗文身上。
“我们的角色,是作为他最后的‘人性锚点’。我们需要站在实验场的‘外面’,保持一份清醒的、未被预设环境完全浸染的视角。当裴语迟沉浸在数据洪流和宏大叙事中时,我需要能够问他:‘今慕希画画时的心情,AI能真正理解吗?’‘慕雅夜里做的噩梦,数据流能安抚吗?’我们需要提醒他,超越所有的数据和算法,还有无法量化的爱、恐惧、直觉和偶然性。”
她的话让在场许多人陷入沉思。这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参与和制衡。
这时,一直沉默的裴语迟终于开口,声音比之前更加低沉:“陆记者的问题,触及了‘智启未来’最核心的设计哲学。”
他微微停顿,目光掠过希雅,又落回众人,“我们常,一个实验若无法被观察,就无法被验证;但若观察者本身也被卷入实验系统,观察就可能失真。因此,我们没有简单地将参与者分为‘内部’与‘外部’,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嵌套的观察结构。”
他抬手轻点空气,数据柱中的光流随之缓缓旋转,浮现出三重同心环状结构,每一层以不同频率脉动。
“一百位志愿者,生活在我们称之为‘基态层’的空间——这是一个高度拟真的三维社会环境,拥有完整的物理规则、社会互动与情感反馈机制。他们所体验的,是我们为人类未来设计的‘可能性原型’。”
“而我和我的家庭,”他侧身看向希雅与两个孩子,眼神柔和却坚定,“并不在基态层之中,也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控制室’。我们处于一个四维观测层——时间在这里不再是单向流动的变量,而是可被折叠、回溯与并行比对的维度。我们能同时看到基态层中不同时间线上的决策分支,观察同一事件在不同情感参数下的演化路径。但这层空间并非‘上帝视角’,它依然受限于因果律与伦理边界——我们不能干预,只能记录、理解,并在必要时调整实验的底层参数。”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记者。
“而诸位——以及未来通过公开接口接入的全球观察者——你们所处的位置,是五维元观察层。在这里,你们不仅能观看基态层的生活流,也能看到我们四维层的决策日志、伦理评估与情感映射图谱。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开放的反思场。你们的质疑、评论、甚至愤怒,都会被匿名化后作为‘外部扰动信号’,输入系统,测试社会结构的韧性。”
喜欢山水不造作请大家收藏:(m.trxsw.com)山水不造作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