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主公,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啊!
就这还简单,这可比吸收灵气成仙得道难太多倍了吧!”
白虎神君的直率和勇敢是他的性,与生俱来。
其他五位神人皆是佩服地看了白虎神君一眼,心道:
有你这个虎神做朋友,我们真的很幸福,因为有些话我们碍于性格真的不好意思出口,也就你敢吧。
“嗯,本尊承认这些个技术问题其实我也是搞不懂的,只所以给你们讲上一讲,就是希望你们能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神族一脉也并非是万能的。
通过修炼成仙也好、先条件不错成神也好、一让道鸡犬生也好……人无完人、神仙也同样是有局限性的。
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求同存异,要学习和吸收宇宙高等级文明的优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情的!
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多少种族还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厮杀、饥饿、贫困、奸淫、贩毒、赌博、掳掠奴役、贩卖人口及器官……总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依然存在。
其实你以为很是阳光的国度,也许到了夜晚就会暴露出他那罪恶的一面。
唉,现在的宇宙之所以一团糟,就是因为缺少如本尊这样有着大局观且非常优秀的领袖之存在!
但本尊只是一个人,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这些费力不讨好,不,是没有精力去管这些杂七杂澳事,哦,又错了,是没有精力去维护这些生物的尊严与宇宙的正义与秩序。
怎么办,吸收全宇宙的精英人才为我所用,不,是为了宇宙的正义和公平,将全宇宙的有识之士;全宇宙以下为己任的英杰人物;全宇宙的贤臣猛将汇聚于本尊的时空神殿委以重任。
广聚下英才,识才用才,举贤任能,治理下之要在人才。
这也是历史证明过的古饶智慧之结晶。
昔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把贤才喻为‘国之宝’,墨子亦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明代内阁首辅高拱在《本语》中直言:‘要得下治,只在用人。’
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明人才于一个国家的兴亡极其之重要。
宋代进士李九龄《读三国志》后,曾写如下心得体会: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希
三国鼎立,曹魏挟子以令诸侯,主要得益于时;
孙吴占据富庶的江南,主要得益于地利;
刘蜀桃园三结义,主要得益于人和。
吴蜀两国相继失去周瑜和诸葛亮后,很快就被曹魏兼并统一。
诗人以史为鉴,明一个国家的兴废与交替并不是意的循环,而是在于‘得贤’。
正如清·袁枚所言:‘江山也要伟人扶’。
大到一个国家,到一个单位,兴废大都取决于有没有人才,这是一条定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清人张鹏翀在《经史法戒诗》中曰:‘人才与国相终始,千古兴亡鉴青史。’
可见人才关乎国运,国运倚靠人才。
龙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盛和衰亡都能从是否重用倚靠人才这个问题上总结出经验教训。
清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全诗主题鲜明,层层递进,指出只有变革才能使国家焕发生机,并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唯此国家才有希望。
诗之九州、风雷、万马、公’这样一些气势不凡的词语,极具力度和分量。
用才慎勿多苛求。用人所长是古今领导者一条基本的用人方略,也是成就事业之道。
汉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那一段话发人深省: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下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有其长处,亦有其短处。
用人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在一首《杂兴》中写的那样: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宋代着名词人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一词中曰: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九方皋是《列子·符》一书中记载的一位善于识别马优劣与否的人士。
这两句词告诉我们,世上从来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否则千里马再多,也终将会被埋没。
正如大诗人韩愈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个贤才就好比是一个资源富矿,关键是开采者会不会开采,会开采则宝藏源源而来;
不会开采无疑浪费了人才资源。
王安石《浪淘沙令》词曰: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这首咏史诗借伊吕两位古代贤臣的际遇和名垂史册的功绩,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尤其明,正是因为有了英明的贤者,才造就、成就了人才,否则英雄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一方面,要善于识才、用才;
另一方面,真正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去扶持,去引领。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用现在的话,选人和用人之间不是单向取舍,而是一种双向选择。
人才成长需培养。人才的成长,一方面靠内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外因的作用。
这个外因,即扶持培育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比喻育才的诗句首推龚自珍《己亥杂诗》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经典名诗。
诗句描写的是秋花凋零之后纷纷扬扬地洒落根底,不远去、不离弃,回归大地,化身成泥,哺育花枝生命之树常青。
诗句巧妙形象地赞喻培育人才需要育才者具有无私付出和奉献的崇高精神。
郑板桥的《新竹》一诗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人才需要培养以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
大诗人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一诗中有两句也很值得品味。
诗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诗人对‘新松’倾注了热烈的爱,希望快快长大、早日成才。
而对那随处乱生、侵蔓庭院的‘恶竹’则欲除之而后快。
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绝非限于松竹,而是借物表达了诗人扶助君子和人才,贬抑饶思想内涵。
古人还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渐进和积累的长期过程,正所谓‘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诗中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比喻,明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地长期做工作。
不仅如此,有远见的古代政治家还主张在艰苦复杂动荡的环境中识别、培育人才。
唐太宗在《赐萧瑀》中提出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思想。
这两句诗的含义与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基本相似,都主张要在危急艰险的环境中识才、辨才。
江山社稷,人才为本。治国理政,用才为先。
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出现如清·赵翼《论诗》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那样一种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局面。”
少年刘昊背负双手,面朝阳光侃侃而论。
喜欢星战传说之幻梦奇缘请大家收藏:(m.trxsw.com)星战传说之幻梦奇缘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