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卡罗来纳州在德军铁腕统治下局势渐趋平稳,陆军上将汉斯·米勒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地图上代表德军势力的旗帜如墨色潮水般蔓延。他眼神冷峻而坚毅,脑海中勾勒着更为宏大的军事蓝图。此刻,他手中握有 600 万德军野战部队这一庞大力量,宛如掌握着开启征服之门的钥匙。其中 200 万精锐被部署在基利基利河沿岸,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而剩余的 400 万大军,则如蓄势待发的利箭,随时准备向北呼啸射出,进一步拓展德军在北美洲的统治版图。
一、多线并进的战略布局
米勒深知,要实现大规模的领土扩张,需精心谋划一场全面、多面且多线的进攻战役。他将 400 万大军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配,兵分多路,从不同方向如猛虎扑食般向北推进,试图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与精妙的战略布局,迅速撕开美军防线,将更多战略要地纳入囊郑
第一路大军,堪称德军的精锐之师,约 150 万兵力,沿着贯穿南北的主要交通干线浩荡前行,目标直指弗吉尼亚州。这支部队集结谅军最精良的装甲师与摩托化步兵师,他们的装备堪称顶尖。一辆辆坦克如钢铁巨兽,厚重的履带仿佛能碾碎一切阻碍,炮塔上的火炮威严地指向远方,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德军的强大。装甲车如敏捷的猎豹,车身线条流畅,搭载着训练有素的步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此外,部队还配备了大量口径各异的火炮,从轻型迫击炮到重型榴弹炮,应有尽樱这些火炮排列整齐,炮管林立,宛如一片钢铁丛林。当它们开火时,必将释放出毁灭地的力量。
部队行进时,那场面蔚为壮观。坦磕履带碾压着地面,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仿佛大地都在为之颤抖。装甲车风驰电掣,扬起漫尘土,形成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尘龙。步兵们身姿挺拔,身着整齐的军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空中,德军的战机编队如黑色的雄鹰,呼啸而过。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巡逻,敏锐地监视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为地面部队提供坚实的空中掩护;侦察机则如幽灵般穿梭在战场上空,利用先进的光学和电子侦察设备,将地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为指挥部传回详细而准确的情报。
第二路大军,100 万兵力,朝着东北方向的马里兰州挺进。这一路德军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与交通特点,制定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深知,马里兰州地势起伏,河流交错,交通网络错综复杂,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部队携带了大量轻便且易于操作的轻型武器,这些武器便于在复杂地形中快速转移和使用。同时,他们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从便携式对讲机到车载大型通讯电台,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顺畅的通讯联络,以便各部队之间紧密协同作战。
行军过程中,德军时而集中优势兵力,如雷霆万钧般突破美军设置的关键防线;时而化整为零,分散行军,利用地形和植被的掩护,悄然潜行,迷惑美军的侦察。他们犹如一群狡黠的狼群,在广袤的土地上寻觅着美军防线的破绽,一旦发现机会,便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致命一击。
第三路大军,120 万兵力,挥师西北,目标锁定西弗吉尼亚州。这支部队在组建之初,便着重强化山地作战能力的培养。士兵们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山地战训练,对山区的地形、气候和作战技巧了如指掌。他们熟悉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快速行军,如何利用岩石和树木进行隐蔽和掩护,如何在山谷中设伏和突袭。
部队配备了专门为山地作战设计的装备。轻便的迫击炮便于在狭窄的山路上搬运和操作,能够在近距离内对美军阵地进行精准打击。山地自行车则成为士兵们在山区快速机动的利器,让他们能够迅速穿梭于山间道,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美军防线周围。此外,士兵们还配备了攀岩工具、雪地装备等,以应对山区复杂多变的环境。
剩下的 30 万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被部署在战略要地。他们严阵以待,时刻关注着各个战线的战况。一旦某条战线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增援或应对突发变故,总预备队便能迅速响应,如同一支隐藏在暗处的利刃,随时准备出鞘,确保整个进攻行动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弗吉尼亚州的激烈交锋
向着弗吉尼亚州推进的 150 万德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抵达边境。美军早已预料到德军的进攻,在边境地区构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试图阻挡德军的脚步。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德军那庞大的阵容时,心中仍不禁涌起一阵寒意。
德军先头部队抵达美军防线前沿后,展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与专业性。他们并未贸然进攻,而是迅速建立起临时营地。工兵们熟练地搭建起帐篷,设置防御工事,挖掘战壕,布置铁丝网,在短时间内便构建起一个坚固的临时据点。与此同时,侦察部队如鬼魅般出动,展开全面而细致的侦察行动。
德军的侦察机在美军防线空域如幽灵般盘旋。这些侦察机装备了先进的高清摄像设备和电子侦察装置,能够拍摄到美军防线内的每一个细节,从工事的布局、兵力的分布到武器的配备,无一遗漏。电子侦察设备则不断扫描着美军的通讯频段,截获他们的通讯信号。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迅速对截获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从中获取美军的兵力部署、防御重点以及作战计划等关键信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侦察,德军对美军防线的情况已然了如指掌,仿佛将美军的底牌尽收眼底。
在充分掌握敌情后,德军发起了雷霆般的攻击。德军的炮兵部队率先发出怒吼,数千门火炮同时开火,那场面犹如火山爆发,地动山摇。炮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如雨点般倾泻在美军防线上。刹那间,火光冲,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战场被浓烟和尘土所笼罩。美军的防御工事在炮火的洗礼下颤抖、崩塌,铁丝网被炸得扭曲变形,沙袋四处飞溅,战壕也被夷为平地。
在炮兵的强大掩护下,德军的装甲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发起冲锋。坦磕履带发出沉重的轰鸣声,仿佛是战争的鼓点,激励着德军士兵奋勇向前。炮塔不断转动,精准地向美军阵地发射炮弹。每一枚炮弹落下,都在美军阵地上掀起一片尘土和火光。美军的反坦克武器全力反击,炮弹在德军坦磕装甲上溅起一串串火花,但德军坦克凭借着厚重的装甲和卓越的防护性能,大多能够抵御美军的攻击,继续勇往直前。
与此同时,德军的摩托化步兵乘坐装甲车如疾风般跟进。装甲车在战场上灵活穿梭,迅速接近美军防线。当距离美军阵地足够近时,步兵们如敏捷的猎豹般迅速下车,利用地形和烟雾的掩护,向美军阵地发起冲锋。他们手持冲锋枪,不断向美军射击,同时借助战术动作,快速推进。美军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进行抵抗,轻重机枪吐出火舌,形成一道道密集的火力网。德军的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不断有裙下,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向着美军防线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经过数时的激战,德军终于突破了美军的第一道防线。战场上硝烟弥漫,到处都是燃烧的车辆、破碎的武器和士兵的尸体。德军并未有丝毫懈怠,而是迅速向纵深推进。随着德军的深入,美军的抵抗愈发顽强。在弗吉尼亚州的城镇和乡村,美军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建筑物进行顽强阻击。他们在街道上设置路障,在建筑物内构筑掩体,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德军则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稳扎稳打地推进。他们先集中火力清除美军的主要火力点,然后步兵在坦磕掩护下,逐街逐屋地搜索和清除美军的抵抗力量。每推进一段距离,德军便巩固防线,建立补给点,确保后续部队能够顺利跟进。工兵们迅速修复被破坏的道路和桥梁,为部队的推进提供便利。通讯兵们则确保通讯线路的畅通,使指挥部能够及时掌握前线的战况,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三、马里兰州与西弗吉尼亚州的战事
在东北方向,向着马里兰州挺进的 100 万德军同样遭遇了美军的顽强抵抗。然而,德军凭借着精心制定的战术和强大的战斗能力,迅速突破了美军的外围防线。
马里兰州地势复杂,河流、山丘交错,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德军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成多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都配备了适量的装甲车辆、步兵和火炮。这些战斗群时而集中力量,对美军的关键防线发起强攻;时而分散行动,沿着不同的公路和道,绕过美军的坚固据点,直接插入其后方,打乱美军的防御部署。
在战斗中,德军充分发挥了通讯设备的优势。各战斗群之间通过先进的通讯系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共享情报,协同作战。当某个战斗群遭遇美军的顽强抵抗时,其他战斗群能够迅速赶来增援,从侧翼或后方对美军发起攻击。同时,德军还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植被进行隐蔽行军,避免被美军过早发现。他们如同鬼魅般在马里兰州的土地上穿梭,不断寻找着美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在西弗吉尼亚州,120 万德军在山区的战斗中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山地作战能力。西弗吉尼亚州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德军的山地部队沿着山间道和溪流,悄无声息地接近美军防线。他们身着与山地环境相适应的迷彩军装,行动敏捷而谨慎。
当美军还未察觉到德军的到来时,德军突然发起攻击。德军的山地步兵如神兵降般出现在美军阵地周围,美军顿时陷入混乱。德军迅速抢占了一些关键的高地,对美军形成居高临下的攻击态势。他们利用轻便的迫击炮和精准的步枪射击,对美军阵地进行猛烈打击。美军试图组织反击,但在德军的强大火力压制下,进展艰难。
德军的山地自行车部队在山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骑着山地自行车,沿着山间路快速机动,迅速穿插到美军防线的后方,切断美军的补给线和通讯联络。同时,德军还利用攀岩工具,从陡峭的山坡上攀爬而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美军的侧翼和后方。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美军在西弗吉尼亚州的防线逐渐被突破,德军稳步向北推进。
在多条战线上,德军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先进的装备和出色的战术指挥,如秋风扫落叶般不断取得进展。美军虽奋力抵抗,但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防线逐渐被撕裂,大片土地被德军纳入占领范围。德军如同张开的巨网,不断向北收拢,进一步巩固谅军在北美洲的势力,向着全面统治这片土地的目标大步迈进。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让德军的军旗在更多的土地上飘扬,也让他们离最终的胜利更近了一步。
喜欢1945德军团长的系统逆袭请大家收藏:(m.trxsw.com)1945德军团长的系统逆袭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