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昭三年,长安的春日带着丝丝料峭寒意,未央宫的飞檐在晨曦中勾勒出冷峻的轮廓。年轻的郎官陈汤,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穿行于宫门之间,眼神中透着不羁与抱负。
“陈汤,陛下宣你即刻前往宣室殿。” 一位宦官匆匆走来,尖细的嗓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陈汤微微一怔,心中涌起一丝期待,大步迈向宣室殿。殿内,汉元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下方群臣分列两侧,气氛压抑。
“陈汤,西域之事,你可有见解?” 元帝目光落在陈汤身上,声音低沉。
陈汤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匈奴郅支单于在西域日益坐大,屡次侵扰我属国,若不加以遏制,恐成大患。臣以为,当出兵西域,扬我大汉国威!”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郎官,竟口出狂言,出兵之事,岂是你能妄议的!” 一位老臣怒目而视。
“如今我大汉国力强盛,岂容匈奴在西域放肆。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陈汤毫不畏惧,据理力争。
元帝沉思片刻,道:“此事事关重大,容朕与诸卿再议。陈汤,你且退下。”
陈汤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退下。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初露锋芒
几日后,陈汤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随校尉甘延寿出使西域。他们的队伍沿着丝绸之路西行,黄沙漫,驼铃阵阵。
抵达西域都护府后,陈汤发现局势比想象中更为严峻。郅支单于在康居国的支持下,不断扩张势力,西域各国人心惶惶。
“甘校尉,依我之见,我们应趁郅支单于立足未稳,先发制人。” 陈汤向甘延寿建议道。
甘延寿面露犹豫之色:“此事需上奏朝廷,待陛下旨意方可行动。”
陈汤心急如焚:“若等朝廷旨意,战机恐已消逝。如今我等手握西域各国兵马,若能出其不意,定能大破匈奴。”
甘延寿仍在迟疑,陈汤却已暗中开始筹备。他四处奔走,联络西域各国,服他们出兵相助。
孤注一掷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汤瞒着甘延寿,假传圣旨,调集了西域各国四万大军,兵分两路,向郅支单于的驻地进发。
“陈汤,你这是违抗军令,罪当万死!” 甘延寿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
陈汤扑通一声跪地:“甘校尉,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此次行动成功,乃国家之福;若失败,陈汤愿以死谢罪。”
甘延寿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我与你一同承担。”
大军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郅支城。郅支单于万万没想到汉军会如此迅速地到来,仓促应战。
战场上,喊杀声震,陈汤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汉军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匈奴军队渐渐抵挡不住。
“放火箭!” 陈汤一声令下,无数火箭射向郅支城,城中顿时火光冲。
经过一夜激战,汉军终于攻破了郅支城,郅支单于被斩杀,匈奴军队全军覆没。
功过之辩
捷报传回长安,满朝震惊。有人为陈汤的英勇和果敢欢呼,也有券劾他假传圣旨,罪不可恕。
“陈汤虽立下大功,但违抗军令,国法难容。” 一位大臣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道。
“陈汤此举乃为国家安危着想,若拘泥于军令,错失战机,西域恐再无宁日。功过相抵,不应治罪。” 另一位大臣反驳道。
元帝陷入了两难,他深知陈汤的功劳巨大,但也不能无视国法。
这时,太中大夫谷永站了出来:“陛下,陈汤之功,足以彪炳史册。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我大汉除去了心头大患。虽有违军令,但情有可原。依臣之见,当重赏陈汤,以激励下之士。”
元帝思忖良久,终于下定决心:“陈汤假传圣旨,本当严惩,但念其破敌之功,功大于过,朕特赦其罪,封关内侯,赐黄金百斤。”
英雄迟暮
多年后,陈汤已不再年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离开了朝堂,回到了家乡,过着平淡的生活。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大汉的江山。每当他听到西域的消息,都会想起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爷爷,给我们讲讲你当年在西域的故事吧。” 一群孩子围在陈汤身边,眼中充满了好奇。
陈汤微微一笑,缓缓道:“当年,爷爷在西域,面对强大的匈奴,毫不畏惧。因为爷爷知道,我们身后是大汉的江山,是无数百姓的安宁。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勇气,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陈汤望着远方,思绪飘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与大汉的荣耀紧紧相连。
喜欢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的新书请大家收藏:(m.trxsw.com)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的新书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