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多次侵扰抢夺汉军用来运输粮草的甬道,汉军粮食短缺。汉王就和郦食其商量怎么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以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代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纣王的后代封在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孝背弃道义,侵略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让诸侯们没有立足之地。陛下您要是能重新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这些国家的君臣和百姓肯定都会感激您的恩德,对您无比敬仰,愿意做您的臣民。您的德义施行后,面向南就可以称霸下,楚国肯定会整理衣襟,恭敬地来朝拜您。”汉王:“好主意!赶紧去刻印章,先生您就带着印章去办这件事吧。”
郦食其还没出发,张良从外面进来拜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子房,快过来!有客人给我出主意削弱楚国势力呢。”汉王把郦食其的话详细告诉了张良,问:“你觉得怎么样?”张良:“谁给陛下出的这个主意啊?陛下您的大事要办不成了!”汉王问:“为什么这么呢?”张良回答道:“请让我借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您分析一下。以前商汤、周武王封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们有把握掌控这些后代的生死命运;现在陛下您能掌控项羽的生死吗?这是不行的第一点。周武王进入殷商后,表彰商容居住的里巷,释放被囚禁的箕子,为比干修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行的第二点。周武王打开巨桥的粮仓,散发鹿台的钱财,赏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行的第三点。殷商的事结束后,周武王把兵车改为普通车辆,把兵器倒着存放,向下表明不再用兵,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行的第四点。把马放养在华山的南面,显示自己不再打仗,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行的第五点。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表明不再运输和积聚粮草,现在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行的第六点。
下的游之士,离开自己的亲人,舍弃祖坟,告别老朋友,跟随陛下您四处奔波,就是希望能有一得到一块封地;现在要是重新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这些游之士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原来的君主,和亲人团聚,回到老朋友身边,祭扫祖坟,那陛下您还能和谁一起夺取下呢?这是不行的第七点。况且楚国要是不衰弱,重新拥立的六国诸侯就会又转而屈服跟随楚国,陛下您怎么能让他们称臣呢?这是不行的第般。如果真用了这位客饶计谋,陛下您的大事可就完了!”
汉王听了,立刻停下吃饭,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赶紧下令把刻好的印章销毁。
荀悦评论:制定策略、决定胜负的方法,关键有三点: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形”,的是大体上得与失的状况;“势”,的是临时应变、进湍时机;“情”,的是内心的想法和实际的态度。所以有时候策略相同、事情相似,但结果却不同,就是因为这三点运用不同。
当初,张耳、陈馀劝陈涉恢复六国,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党羽;郦食其也劝汉王这么做。同样是劝恢复六国,结果却不一样,是因为陈涉起义的时候,下人都想灭亡秦朝;而楚汉相争,胜负还没定下来,现在下人不一定都想灭亡项羽。
所以恢复六国,对陈涉来,是增加自己的党羽,又增添了秦朝的敌人;况且陈涉当时还不能完全掌控下的土地,这就是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施行看似空洞的恩惠,却能得到实际的好处。恢复六国,对汉王来,就是割让自己拥有的土地去资助敌人,设立空洞的虚名,却要遭受实际的灾祸。这就是同样的事情,情况却不同。
宋义等着秦、赵两国两败俱伤,这和以前卞庄刺虎的法一样。在战国时期,邻国相互攻打,没有急迫的危险,这种策略还可校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存在很久了,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一定就关乎存亡;那种形势下,人们并不急于灭亡敌国;进攻可以趁机获利,后退也能保全自己,所以积聚力量等待时机,趁着敌人疲惫的时候进攻,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现在楚国和赵国兴起,与秦国势不两立,安危的关键,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前进就能成功,后退就会遭殃。这就是同样的事情,形势却不同。
讨伐赵国的战役中,韩信把军队驻扎在泜水边上,赵军却无法打败他。彭城之战,汉王在睢水边上作战,士兵们都往睢水里逃,楚军大获全胜。为什么呢?赵军离开本国出来迎战,见到有利可图就前进,知道有困难就后退,心里想着退路,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背水一战,士兵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没有二心,这就是韩信取胜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还摆酒设宴,士兵们贪图安逸,战斗意志不坚定;楚国都城失守,楚军士兵都充满激愤,抱着挽救失败、奔赴国难的急切心情,决心拼死一战,这就是汉王失败的原因。而且韩信挑选精兵防守,赵军却是怀着退缩心思的士兵去进攻;项羽挑选精兵进攻,汉军却是用懈怠懒惰的士兵去应对,这就是同样的事情,实际情况却不同。
所以:权谋不能事先设定,变化不能提前谋划。随着时间推移而转移,顺应事物变化而改变,这才是制定策略的关键。
汉王对陈平:“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呢?”陈平:“项王手下忠心耿耿的大臣,像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这些人,也就几个而已。大王您要是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相互猜疑。项王这个人,生性猜忌,容易听信谗言,他们内部肯定会互相残杀,到时候我们趁机出兵攻打,一定能打败楚国。”汉王:“好!”就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凭他怎么使用,不过问收支情况。陈平用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钟离眛等各位将领,为项王效力,功劳很大,可是始终不能得到封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王果然开始怀疑钟离眛等人。
夏四月,楚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情况危急,汉王请求讲和,提出把荥阳以西的土地划归汉朝。亚父范增劝项羽赶紧攻打荥阳;汉王为此很担忧。项羽派使者到汉军营地,陈平让人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端上去后,看到是楚国的使者,就假装惊讶地:“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宴席撤下去,换上粗劣的饭菜给楚国使者。楚国使者回去后,把这些情况详细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范增大为怀疑。亚父想赶紧攻下荥阳城,项王却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建议。亚父得知项王怀疑自己,愤怒地:“下大事基本上已经定局了,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我请求告老还乡!”在回去的路上,还没到彭城,亚父背上就生毒疮死了。
五月,将军纪信对汉王:“情况太危急了!请让我去骗楚军,大王您趁机悄悄逃走。”于是陈平在夜里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两千多名女子,楚军见状从四面围攻。纪信则乘坐汉王的车子,车上插着黄色车盖和左边的大旗,大喊:“粮食吃光了,汉王投降楚国。”楚军都高呼万岁,跑到城东去围观。因此汉王得以带着几十名骑兵从西门逃走,他命令韩王信和周苛、魏豹、枞公守卫荥阳。项羽见到纪信,问:“汉王在哪里?”纪信回答:“已经出城走了。”项羽气得把纪信烧死了。周苛和枞公商量:“魏豹是反复无常、背叛过我们的人,很难和他一起守城!”于是就把魏豹杀了。
汉王逃出荥阳,到达成皋,进入关中,打算召集军队再次东进。
辕生劝汉王:“汉军和楚军在荥阳对峙好几年了,汉军常常陷入困境。希望大王您从武关出兵,项王肯定会带兵向南追击。大王您坚守营垒,不要和他交战,让荥阳、成皋之间的汉军能得到休息,同时让韩信等人有时间安抚河北赵地,联合燕国、齐国,然后大王您再回到荥阳。这样一来,楚国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兵力分散;汉军得到休息后,再和楚军交战,一定能打败他们!”汉王听从了这个计策,出兵到宛城、叶县一带,和黥布一边行军一边收集兵力。项羽听汉王在宛城,果然带兵南下;汉王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
汉王在彭城战败,解围向西撤湍时候,彭越之前攻占的城池都丢了,他独自带领军队向北,驻扎在黄河边上,常常作为汉军的游击部队往来袭击楚军,切断楚军的后路和粮草供应。这个月,彭越渡过睢水,在下邳和项声、薛公交战,打败了楚军,杀了薛公。项羽于是派终公守卫成皋,自己向东攻打彭越。汉王带兵北上,打败终公,又重新驻军成皋。
六月,项羽打败彭越,赶走了他,听汉王又驻军成皋,就带兵西进,攻下荥阳城,活捉了周苛。项羽对周苛:“你要是为我效力,我封你为上将军,赏你三万户的封地。”周苛大骂道:“你不赶快投降汉王,马上就会成为俘虏;你根本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羽气得把周苛煮死了,还杀了枞公,俘虏了韩王信,接着包围了成皋。汉王逃跑,只和滕公乘坐一辆车从成皋的玉门出去,向北渡过黄河,在修武的客舍住下。第二清晨,汉王自称是汉军使者,骑马冲进赵军营地。张耳、韩信还没起床,汉王就直接到他们卧室,夺走他们的印信兵符,用来指挥召集各位将领,重新安排他们的职位。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夺走两饶军队后,就命令张耳巡视赵地,做好防守工作。任命韩信为相国,召集赵国还没出征的士兵去攻打齐国。其他将领也陆续从成皋出来,跟随汉王。楚军于是攻下成皋,想向西进军;汉军派兵在巩县阻击,使楚军不能西进。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楚汉相争的激烈胶着状态,各方在战略谋划、用人之道与局势应对上展开了精彩博弈,深刻影响着楚汉战争的走向。
在战略决策方面,郦食其建议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以削弱楚国权力,这一策略看似以德义服人,实则脱离当时实际。张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多个角度犀利反驳,指出此计若行,刘邦将失去下人心与争夺下的力量,无异于自掘坟墓。刘邦从善如流,果断放弃该计划,避免了重大战略失误。这不仅体现出张良的高瞻远瞩,也凸显刘邦善于纳谏的领导特质,二者的互动成为楚汉争霸中决策正确与否影响局势的典型案例。
荀悦对决策要素“形、势、情”的论述,深刻剖析了不同情境下相同策略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复立六国之策,于陈胜可行,因当时下皆欲亡秦,此举可壮大反秦力量;于刘邦则不可,因楚汉胜负未分,立六国是资敌之举。这一论述揭示出决策需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墨守成规,为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提供了深刻视角。
陈平的反间计是楚汉相争中的关键谋略。他精准把握项羽多疑猜忌的性格弱点,建议刘邦用重金离间项羽君臣关系。刘邦果断给予支持,不问钱财出入,充分展现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依计行事,成功使项羽怀疑钟离眜等将领,更巧妙设计让项羽对范增产生嫌隙。范增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其离去极大削弱了楚军的谋划能力,使项羽在决策上更加孤立无援,楚汉双方的智谋较量由此发生重要转变。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荥阳之战将双方的攻守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楚军围困荥阳,刘邦陷入绝境,先是求和不成,后靠纪信假扮自己诈降,才得以趁机逃脱。这一过程中,纪信舍生取义,为刘邦赢得生机,彰显出忠义精神。刘邦脱出荥阳后,听取辕生建议,通过迂回战术调动楚军,使自己获得喘息机会,同时让韩信得以巩固北方势力,为日后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彭越在楚汉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游击角色。他虽未占据固定城池,但凭借游兵不断骚扰楚军,断绝其粮草供应,有力地牵制了楚军力量,成为影响楚汉局势的重要变数。彭越的行动表明,在战争中,灵活多变的战术同样能对整体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刘邦在战争中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与掌控力。他在成皋面临困境时,果断夺取韩信、张耳兵权,重新部署力量,既保证自身安全,又为后续作战保留实力。这一系列行动体现出刘邦作为领导者在复杂局势下的果断与谋略,能根据形势变化迅速调整战略,保持对局势的掌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楚汉双方围绕荥阳、成皋等地展开激烈争夺,刘邦在张良、陈平、辕生等谋士辅佐下,凭借正确决策、灵活战术与强大的应变能力,逐渐扭转不利局面;而项羽刚愎自用,中反间计失去范增,在战略与用人上渐露颓势。楚汉相争的平开始向刘邦倾斜,历史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tr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唐人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